
“初心路”九里落雁湖段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文/图
初冬时节,俯瞰蜿蜒于罗山县南部山水间的40.9公里“初心路”,这条宛如飘带般盘旋在山水间的道路,以其深刻寓意、创新理念与显著效益,“链”起大别山革命老区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这条以“红色信仰、绿色体验”为主题的公路,不仅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更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与产业驱动力,为沿线乡村注入蓬勃生机,绘就出“路通业兴民富”的新时代画卷。
一条动脉,串活全域资源
“以前从灵山镇去何家冲,山路弯弯绕绕,少说也得一个多钟头。现在走‘初心路’,一脚油门20分钟稳稳当当!”灵山镇村民李建民望着窗外穿梭的旅游公交,言语间满是感慨。
起于灵山镇省道S337,终至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这条旅游公路的意义远超交通功能本身。它将罗山12处自然与人文瑰宝“一线牵”:以灵山寺的钟灵毓秀、何家冲的红色史诗为核心,西接珍禽翩跹的董寨,北连焕然一新的王大湾,东达云禾山水。由此,全县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形成“红色铸魂、绿色康养、民俗体验”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观光带。
“路通人旺,财气自然来。现在一到周末,停车场满满当当挂的都是豫A、鄂A、皖A的车牌,游客络绎不绝。村里农家乐的生意,月收入比路通前翻了三番还多!”站在何家冲村繁忙的停车场前,村党支部书记何宗伟的笑容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初心路”的通达,让这个承载着伟大长征精神源点的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统计显示,公路建成投用后,整个区域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40%,直接带动沿线灵山、山店、定远3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合计超过500万元。一条路,成为撬动区域发展的关键支点。
匠心筑途,智慧赋能体验
行驶在“初心路”上,让人赞叹的不仅是沿途风光,更有融入其中的匠心与智慧。在九里落雁湖路段,波浪形护栏依偎着澄澈湖水——这道独特风景线采用特殊耐候钢材精心打造,其设计灵感源自大别山传统民居的优美曲线。护栏以极高安全系数守护行车安全,又以艺术形态完美融入自然山水,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点”。这个细节,正是“初心路”追求品质与美学的缩影。
智慧是“初心路”的另一张亮眼名片。从白云驿站至董寨鸟类科普研学基地的路段,智能监控系统如同敏锐的“眼睛”,实时捕捉车流、人流动态,为安全调度与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新建的灵山、何家冲、董寨3处旅游服务中心集多功能于一体:新能源车辆可在此便捷充电,本地山茶油、野蜂蜜、竹编等特色农副产品有了集中展示销售的窗口,应急医疗点时刻准备着为游客提供健康保障。全路段精心布设的长达15公里慢行系统,采用环保透水混凝土铺设,串联起多个观景眺台与休憩驿站,邀请游客放慢脚步,沉浸式体验大别山的清风绿韵。
“初心路”的智慧化建设与人文景观营造,曾赢得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专家由衷赞叹:“从高标准的沥青路面提升,到景观文化的深度赋能,再到智慧化设施的全面应用,‘初心路’生动诠释了交通工程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的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
绿意生金,产业兴旺富民
初冬暖阳,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一批批研学团队,学员们通过高倍望远镜追寻朱鹮等珍稀鸟类的优雅身影。“去年我们基地承接了2万余人次的中小学研学活动。”基地负责人介绍道,“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生态保护理念,更直接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山茶油、野生蜂蜜、生态禽蛋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为村民增收超过80万元。”董寨的故事,是“初心路”激活生态价值转化的一个生动注脚。
沿着这条希望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罗山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灵山镇依托“初心路”汇聚的巨大客流,大力发展高端民宿产业,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5万人次,昔日僻静的山乡如今客似云来;山店乡巧妙结合当地茶园资源,推出“初心茶园”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不仅能亲手采茶、制茶,更能深度感受茶文化,项目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升级,茶农人均年增收达6000元;定远乡利用靠近何家冲红色资源的优势,在“初心路”沿线打造别具一格的“红色驿站”,提供军旅主题餐饮住宿体验,迅速成为企事业单位开展红色团建活动的热门目的地。
“初心路”建成后,公路沿线如雨后春笋般新增了各类经营主体230余家,涵盖餐饮、住宿、零售、体验、加工等多个领域,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200人。更令人欣喜的是,依托畅通的物流和持续涌入的客流,沿线乡镇的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实现了年均35%的可观增长。山货进城,财富进村,这条路真正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路”。
罗山的“初心路”,是绵延大别山红色根脉的传承之路,是解锁绿水青山生态宝藏的发现之路,更是铺就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圆梦之路。如今,这条蜿蜒于青山绿水间的红色动脉,正隆隆作响,驱动着大别山北麓的乡村振兴列车,向着更加富足、更富魅力、更有希望的未来,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