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依钒
在商城县赤城街道三和社区,提起“甘凌云”这个名字,居民们打心眼里敬佩。从街坊的民生小事到社区的治理难题,三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甘凌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巾帼篇章。
破难题、焕新颜,她是党群“连心桥”
刚到三和社区时,基础设施老化是挡在甘凌云面前的“拦路虎”:管道堵塞、土路泥泞,居民出行难,抱怨声不绝于耳。
“群众的难处,就是我要啃下的‘硬茬’!”她揣着笔记本扎进街巷,白天逐户走访记录需求,晚上整理商议找寻对策,一次次对接部门、一遍遍协商方案,终于推动交通路东、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落地。
挖掘机开进社区,破损路面变成平整水泥路,漏雨屋顶换上新防水层,居民们拉着她的手动情地说:“甘书记啊,我们几十年的烦心事可算解决了!”
甘凌云记挂的不仅是大工程,更有居民们的“小日子”——打造每月“邻里惠享日”,召集社区里的磨刀匠、裁缝师傅、医护工作者等专业力量,摆起免费服务摊。剪刀磨得锃亮,衣缝补得整齐,血压量得仔细,欢声笑语里,邻里距离近了,社区暖意浓了。
解民忧、暖民心,她是百姓“贴心人”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甘凌云却总能找到“破局点”。她牵头打造“星火三和”党建品牌,创新“1333”党建工作法,以党建为“主心骨”,发动网格员、党员、辖区能工巧匠、志愿者队伍,推动居民自治、社区法治、文明德治深度融合。
“以前是‘各干各的’,现在是‘一专多能’!”甘凌云的话里满是自豪,如今的三和社区响应速度快了一倍,居民反映的小问题,当天就能有回音。
“群众盼什么,我们干什么。”这也是甘凌云常挂在嘴边的话。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缴医保犯难,她组建代缴服务队,上门帮老人填资料、办手续;暴风雨来袭,她冒雨挨家挨户敲门,查看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安全问题;暑期,家长愁孩子没人管,她办起公益暑托班,组织志愿者辅导作业、教画画、讲故事,孩子们的笑声里藏着家长们最踏实的安心。
护妇儿、传新风,她是权益“守护者”
自2024年起,甘凌云还担任赤城街道妇联主席。她牵头组建“爱心队伍”,教师、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网格员拧成一股绳,挨户摸排留守儿童家庭,建起四色关爱台账。12名红色困境儿童、24名黄色重点儿童、38名蓝色关注儿童、84名绿色普通儿童,“爱心妈妈”的结对帮扶温暖着每个孩童。
除此之外,甘凌云还推动建立妇女维权服务站,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调解家事纠纷;组织电商、家政技能培训,帮百余名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牵头评选文明家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孝顺长辈、邻里和睦蔚然成风。
如今的三和社区,路平了、灯亮了、人笑了,而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百姓的甘凌云也荣誉满墙——“优秀基层干部”“巾帼建功标兵”等,每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都是她用初心和坚守染就的那抹耀眼的“巾帼红”。
记者短评
甘凌云的“社区温度学”
马依钒
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实现价值创造?面对基层工作的新时代命题,甘凌云和她的“社区温度学”给出了答案。
她的“温度”,首先是一种“看见”的能力——不仅看见路面破损、雨天泥泞,看见出行不畅背后的民生焦虑,还看得见老人在智能化时代的困境以及暴风雨中的不安。“看见”背后的洞察力,是她所有行动的起点。
她的“温度”,更是对“我们”的价值重塑——将政策资源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便利,将邻里互助转化为可持续的约定俗成,将分散的个体凝聚为强有力的“我们”。她不仅是社区的“当家人”,更是群体价值的“催化师”。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甘凌云和她的“社区温度学”让社区回归最本真的模样,让情感的联结与价值的共生同频共振,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柔软且坚韧的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