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盛夏七月,多地气温突破40℃。恰逢暑假,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再次牵动多方神经。
碧波深处暗流涌动,溺水的危险从未随假期“放假”。相关数据显示,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儿童和青年十大主要死因之一。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今年入夏以来,因贪凉戏水、结伴玩水、独自野泳等酿成的溺水悲剧时有发生。
多地推出硬核举措,盯住人和风险水域以隔绝风险。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创新开发使用“法治·防未成年人溺水一件事”应用,通过风险感知、声光报警、信息推送、远程喊话等筑牢防线。山东德州利用智能监控,将学生面部信息录入数据库,一旦进入危险水域立即向家长预警。湖南出台预防中小学生溺水若干规定,明确学校、家庭、政府三方责任,对危险水域管理不力的单位可追究法律责任。“技防+人防”,高效精准地做到了及早预警、及早干预,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只堵不疏,还远远不够。疏的本质,就是要变“不准去玩水”为“请到这里来安全地玩”。防溺水并不是让人们不接触水,意识到溺水的风险也不是让孩子们畏惧水。在排查排除风险盲区、做好风险预防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有水域可以游泳、可以嬉戏玩闹,或许更重要。比如,云南文山州投入2827万元建成107座乡村泳池,实现“一乡镇一泳池”,溺水事故大大减少。在碧波荡漾的炎夏,一片设施齐备、管理到位、有人守护的安全水域,才能真正成为驱散酷热、承载欢笑的“清凉方舟”。
防溺水意识不“放假”,安全玩水有“导航”。让孩子们在安全的航道里享受水之清凉,为安全亲水提供路径,往往比单纯设置禁令更能守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