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时评】从“空间竞赛”到“心智争夺”

2025-05-08 来源:信阳日报

周涛

连日来,不管是青年营地,还是木机厂文创产业园,作为信阳山水画卷中的地理新坐标,已化作承载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的“精神容器”。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这些坐标将茶汤的温度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文化体验新空间,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从“观景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蜕变。

传统观念中,文旅项目的成败往往与物理空间的规模、设施的华贵程度直接挂钩,一些企业热衷于比拼景区面积、酒店床位、游客数量等硬性指标。然而,随着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的崛起,一个更为本质的规律逐渐显现:决定文旅项目生命力的不是钢筋水泥构筑的物理空间,而是由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构成的“心智空间”。

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内地的30085家主题公园,仍有22%的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同质化的仿古建筑、程式化的表演项目、标准化的小商品,使游客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更值得警惕的是,空间思维主导下的文旅开发往往陷入资源消耗型发展陷阱,部分地区为扩建景区不惜破坏生态,为追求“高大上”而拆除真实历史遗存,最终制造出大量文化赝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没有追求展馆面积的宏大,而是通过建筑语言重构苏州园林的哲学意境,使观众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移步换景中感受东方美学精髓;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供养人”计划,让全球网友通过微公益成为敦煌文化的守护者,这种参与感远比单纯的门票经济更具黏性……这些案例都颇具启示性。“心智空间”的构建,本质上是文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再恢宏的建筑也会随时间风化,唯有文化记忆能在人心永驻。当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学会用文化基因编码体验场景,以文化为介质构建人与城市、历史、未来的多重对话,用情感连接替代硬件堆砌,文旅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这场从“空间竞赛”到“心智争夺”的转变,或许正是破解同质化困局、重建文旅生态的关键密钥。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