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信阳茶文化节县区特刊·浉河区】春染茶山绿 香引客潮来

2025-04-28 来源:信阳日报

浉河.jpg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通讯员 汤红涛 徐铭 /文 吴敏 周涛 /图

浉水潋滟,茶山含翠。一壶春茶斟满,氤氲舒展间,半是茶色半是春。

循着茶香攀上山间茶垄,竹篓渐盈时,山腰的小院里亦升起袅袅炊烟。院后茶香弥漫,炒茶师傅在揉捻新茶;远处茶廊蜿蜒,三五茶客正赏景品茗。轻抿一口毛尖,唇齿间流转的尽是浉河的山水清音。

这片被北纬32度眷顾的土地,自古便是茶经注解的灵秀之地。浉河区作为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核心区,以及新派红茶“信阳红”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境内以“五云两潭一寨”为代表的名茶产地盛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全区现有茶园面积63.5万亩,茶叶产量5.7万吨,涉茶综合产值117亿元,获得“2024年中国茶叶百强县(第五名)”“2024年度茶业践行新质生产力示范县(前十强)”“2024绿茶重点产茶区”等荣誉称号。

老茶乡何以泡出“新茶韵”?在这里,片片绿叶正解码“山水密钥”,一段以茶为媒、因茶而富的振兴故事,伴着茶歌号子在山间回响。

茶乡满茶香 茶旅融合的春日盛景

沿着蜿蜒的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茶源绿道驱车而上,窗外掠过的是连绵起伏的茶田,鼻尖萦绕着新茶的清香,耳边传来采茶工的欢声笑语。这条贯穿信阳毛尖70%主产区的旅游公路,如同一条丝带将“五云两潭一寨”等八大名茶山串联起来,催生出“城在茶园中、路在风景里”的独特风景线。


浉河1.jpg

采茶归来

“茶香伴着美景,抬眼皆是画儿!”来自郑州的游客李梦怡站在文新茶村的观景露台上,手捧一杯用南湾湖水冲泡的信阳毛尖,忍不住感叹,“这是我此行的第一站,必须拍照发个朋友圈。”

在浉河区,茶旅体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观光采摘,形成了多层次、沉浸式的产业生态。在豫茗茶庄园,晨采毛尖鲜叶,午学手工制茶,暮品茶宴之韵,夜宿茶庐枕星,四时茶事串联起采、制、品、宿的全感官体验;在文新茶村,赏万亩茶海掀起绿浪,看手工炒茶与机械制茶相互呼应,品一杯新茶、尝一口毛尖冰激凌,转身便是“茶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而在南湾湖茶岛,船行碧波万顷间,轻啜毛尖新茶饮,非遗茶艺师手腕翻飞间,茶乡歌舞漫过了岸畔,茶文化与湖光山色在这里奏响了和弦…… 

浉河2.jpg

展示炒茶技艺

“路途”延伸为“旅途”,“茶香”转化为“经济香”,幸福生活的嬗变,是浉河区茶旅融合活力迸发的真实写照。浉河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造南湾湖环线,将何家寨露营基地、红色四望山、南湾湖、鸡公山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快进慢游深体验”式旅游网络,带动了周边产业集群发展。2024年,该区新建“四好农村路” 20公里,精品旅游公交线路增至3条,这些“流动的血脉与经络”不断激发出消费新活力。

据统计,2024年浉河区实现48.4%的游客增长率,旅游收入达69亿元,茶旅融合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绿叶变“金叶” 茶产业链上的致富密码

距离文新茶村不远的郝家冲村,白墙黛瓦的小院次第舒展,竹帘半卷的茶坊里茶香浮动。石径蜿蜒处,山风携来袅袅炊烟,将人间烟火融进了苍翠山色。


浉河3.jpg

制作非遗茶盏

村民叶建晴正在自家的餐馆里分拣着新到的山货,他算了一笔账:“我们村以前单纯卖鲜叶,大家一年收入不过三五万元。现在开了农家乐,城里人经常来喝茶、吃农家饭,收入翻了好几番。”像叶建晴这样的村民在浉河区不在少数,茶农户年均收入已达15万元,“一片茶叶托起一座山的未来”在这里成为现实。

茶农指尖翻飞的不仅是碧芽青叶,更编织着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的立体网络。浉河区持续加大龙头茶企培育扶持力度,推动茶叶“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断调整优化茶产品结构,先后开发生产信阳红茶、信阳观音、黑茶、白茶等新茶类,持续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丰富茶叶产品及衍生品,提升市场附加值;依托茶园、茶山和茶农,打造品质民宿,丰富茶旅产品供给,形成“民宿+茶园+休闲+购物+信阳养生菜”融合发展模式。

浉河4.jpg

乡村因茶而富

“在我们的公司成立之初,浉河区就提供了15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围绕茶旅融合在附近修建了土门金沙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信阳云潭春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倪保春不禁感慨,从“一季鲜”走向“四季旺”,从“卖原料”升级为“卖品牌”“卖体验”,如今,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

曾经“一叶独秀”,而今“叶叶生金”,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已在浉河区全面开花。在何家寨游客中心、豫信茶庄园等地的茶旅商品购物店,以信阳毛尖为主题的20余种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争相购买。据统计,浉河区2024年茶衍生品销售额已突破8亿元。

浉河区的实践表明,茶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茶叶+旅游”,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正如浉河区茶叶协会副会长廖蕊所言:“在‘三茶’统筹中,茶文化位居第一。现如今,浉河区以‘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整合产业资源,在南湾湖畔打造出集茶观光、茶运动、茶游乐、茶养生、茶旅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度假区,引来了八方宾朋。”

小院迎客来 茶源绿道上的诗意栖居

漫步于南湾湖畔,一处处掩映在茶山中的精致小院格外引人注目——木牌上“见山咖啡”四个字随风轻晃,干花装饰的屋檐下风铃叮咚,推开玻璃门,手冲咖啡的香气与湖面吹来的凉风交织在一起。

这处由90后负责人鲁曼打造的“村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结构,将废弃农房蜕变为“网红打卡地”。在浉河区,像这样充满设计感的“信阳小院”星罗棋布,它们或隐于茶山梯田之间,或临湖而建推窗见水,或掩映在古村老树之下,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下的生动实践。

浉河5.jpg

浉河畔休闲

近年来,浉河区放大茶旅融合优势,以城乡要素流动破解二元结构,以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布局一批“小而美”的精品点位,全域推进“一大一小”的“大主理人+信阳小院”发展模式,建设集成住宿、茶园体验、文化工坊、露营等多元业态,累计打造主题民宿36家、露营基地29家、茶庄园37家,形成了“一院一主题、一片一特色”的矩阵。

“‘信阳小院’的崛起,绝非农家乐的简单升级,而是‘茶+’产业链的系统性重塑。随手一拍即是风景,每一处都自带传播基因,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浉河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旭苒小院、小满耕读书屋、茶香九湾、南湾1951等镶嵌在山水间的院落集群,正用一方院落的诗意,悄然书写着“浉河远方”的崭新故事。

浉河6.jpg

孔雀岛一隅

“服务区+茶旅融合”,是浉河区的又一创新实践。明鸡高速南湾服务区打破传统服务区模式,打造集服务功能、低碳技术示范基地与茶旅融合体验区于一体的开放式空间。服务区内设有八大主题茶社、茶文化展示区、信阳特色农产品展销区,还配备民宿、精品酒店、观景台等设施,通过滨水码头、环湖旅游公路与南湾湖景区实现无缝连接。

“以‘快进慢游’‘快饮慢品’的深度体验,实现‘出行者’转为‘旅行者’。”项目负责人赵艳峰表示,这种“服务区+”模式不仅满足了游客多元化需求,更成为展示信阳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带动周边茶农增收的新平台。

浉河7.jpg

文新茶村晨曦

据了解,浉河区未来将谋划新航线串联万亩茶山和万顷碧水,让游客以全新视角欣赏茶乡风光;有效串联景区、景点、民宿、露营地,形成“快进慢游”的茶旅融合一站式服务新模式;通过“茶+”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共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一叶生出“致富业”,一茶沏出“满城香”。如今的浉河区,正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以做强茶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向“新”而生,逐“绿”前行,让“小茶叶”走出发展“大路径”,持续书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精彩故事。(部分图片由浉河区委宣传部提供)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