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古镇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地方文脉的活态见证。在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古镇焕发新彩,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推动地方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浙江乌镇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古镇生态,在保留水乡肌理的同时,连续10余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丽江则将纳西族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通过民宿集群、夜间演艺等业态创新,让游客能够在享受旅行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体验纳西族的丰富文化。两地共同启示:古镇文旅的持久生命力,不在于复刻“网红符号”,而在于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新转化。
从红色热土何家冲到美丽乡村郝堂,从革命旧址白雀园镇到豫南古韵中山铺……信阳古镇群同样蕴藏着巨大潜力。光山县白雀园明清古街的豫风楚韵建筑群,植入工坊、非遗展示等业态,打造出大别山文化活态博物馆;罗山县何家冲村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通过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形成独特的文旅IP;平桥区中山铺与郝堂的古街巷通过特色市集与手工艺街区,重现历史场景;新县田铺大塆的传统民居群落,以“民宿+”模式让游客在石板深巷中体验豫南民居烟火气息。
笔者认为,让古镇真正焕发持久魅力,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维度。首要的是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建立分级分类的保护名录,对核心风貌区实施“微改造”而非大拆大建。在业态培育上,应当避免过度商业化,重点扶持在地手工艺、特色餐饮等原生业态,如开展汉服小姐姐游古镇、信阳毛尖茶宴等体验项目。文化挖掘要注重活态传承,可组建民间艺术团定期展演皮影戏、地灯戏、大鼓书等非遗项目。与此同时,要注重智慧化建设,通过VR导览、数字博物馆等技术手段,让静态遗产“说话”。
古镇焕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文化接力。它既需要规划者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在地居民的日常守护;既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又要具备面向未来的创新勇气。信阳古镇群若能走出一条特色活化之路,必将为豫南大地增添一抹动人的文化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