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 绿色连片——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侧记

2024-11-11 来源:信阳日报

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县境内,总面积10580公顷,是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及其栖息地和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稳定发展,分布范围逐步扩大,栖息地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有脊椎动物341种。其中,兽类37种、两栖爬行类40种、鸟类264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白冠长尾雉、东方白鹳、金雕、黄胸鹀、小灵猫5种;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大鲵、黄缘闭壳龟、勺鸡、拉步甲等49种。

加强保护力度,完善巡护监管体系

该保护区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保护监管制度及设施体系。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级设立林长并划定责任区域,建成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开发使用“智慧连康山”APP,以信息化技术推动巡护监管智能化,严厉打击非法捕猎、盗伐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签订共管协议,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保护区的生态安全。

做好科学监测,摸清保护资源家底

该保护区建成连康山智慧监管平台,按照公里网格布设4G红外相机150余台,拍摄到的野生动物活动视频及图片自动传输到平台,并统计分析结果。自2023年以来,共拍摄白冠长尾雉、勺鸡、貉、果子狸、猪獾等野生动物共8000余次,为保护区科学考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实施生态修复,优化野生动物生境

2012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木以来,该保护区按照主管部门要求,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疫木除治后,对白冠长尾雉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针对此问题,该保护区通过申报生态修复项目,先后修复800余公顷林地,积极开展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工作。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该保护区结合自身实际,每年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为契机,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发放传单、志愿者服务活动、制作宣传短视频等方式,积极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区周边居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局面。

开展科研合作,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该保护区注重科学研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现鉴定保护区存在“北亚热带最北常绿天然阔叶林”,出版了《连康山科学考察集》。连续多年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白冠长尾雉专项调查,科考结果表明: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维持稳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保护对象白冠长尾雉数量在1000余只,居全国前列。2022年至2023年,安徽大学研究人员在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先发现壁虎属新种——“大别山壁虎”。(邱家能)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