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国:匠心深处的艺术求索

2024-05-24 来源:信阳日报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童 文/图/视频

早就听说“信阳工匠”李德国是位烙画高手,5月23日,记者一路寻访找到了他。

在息县县城西大街最西端向南转入一条胡同,第6户便是李德国家了,他正在院子里浇花。

“采访我?我就是一辈子烙画啊,和老百姓打交道。”李德国对记者说,“不过这几年我主要琢磨烙什么,也可以说是研究和创作吧。”

求索1.jpg

李德国展示收入2018年《中国烙画作品集》的《息鼎》

1962年,李德国出生在当时的息县城关镇岳庄村王庄组,王庄组被城关人称为蔬菜队,李德国家是靠种菜为生的菜农。1980年,李德国高中毕业,到县城木工厂做工。

“那年正好赶上夏映志(著名书画家)办美术班,我就参加了学习。”李德国说,“当时接触了烙画,我一下就爱上了这个手艺。”

爱上烙画的李德国开始一边做木工,一边在家具的门板和抽屉上烙画,这让他在县城里一下火了起来。

李德国说:“当时的家具造型都很简单,漆色单一,也没什么装饰,加上烙画以后很受欢迎,找我烙画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不得不日夜加班干。”

就这样,李德国一边照顾着家里的菜园,一边在木工厂做木工的同时烙画。这期间有一件事让李德国记忆深刻,他回忆说:“1986年冬天吧,天气特别冷,大雪封门,整个县城都断电了。可有两家要给家具烙画的人住在我家,说不烙完就不走,没有电,电烙铁没法用啊。”

李德国穷尽办法,在家里烧起炭盆,找来凡是可用的铁器烧红了用钳子夹着烙,一连几天终于烙完后,两家客户非常满意。李德国也非常满意,直到今天他也认为那些木器是他所烙的为数不多的好作品,这也成为他从事烙画行业的转折,他开始研究起烙画的前世今生。

古人烙画用烙铁,铁器产生之前呢?

“燧人氏钻木取火,火烧后的木棍就可以拿来在石壁上作画。”李德国说,“这应该是人类早期的涂画。”

见到1956年在信阳市长台关发现的战国木椁墓中黄肠木上有火灼印痕时,李德国深受震撼。李德国开始爱上历史,他从历史中窥见故事、风物和民俗,再用烙画来演绎历史。

李德国说:“我一边靠烙画工艺谋生,一边开始创作,最早做的是《息鼎》和《息国盛世》。”

为烙好息鼎,李德国反复观察各种青铜器的图片,进而走进博物馆看实物,最终烙出了栩栩如生的息鼎,令人拍案叫绝,入选2018年《中国烙画作品集》。

求索2.jpg

李德国烙画作品《息国盛世》(长图部分截图)

为创作《息国盛世》,李德国花一年多的时间收集资料和素材,多方走访文学、考古、绘画、书法等专家和协会组织,考查研究了古息国的历史,考证了当时的地理、物候、服装、兵器、文字及出土的息国贵族的青铜器……又花半年时间反复四次创作才得定稿。

“花费很大心血创作出来的画卷报废掉有时原因很简单。”李德国说,“比如息夫人游春一节,随从卫兵佩有腰刀,战国时是没有这种兵器的,就废掉了。再后来我又纠结于息夫人这个悲剧人物是否适合以喜剧的形象展现?她和息侯在一起时大纛旗上的‘息’字怎么写?”

在反复参照史实和多方论证后,李德国花了半年多时间,在长11米的薄薄半透明宣纸上,终于烙出令人震撼的《息国盛世》图。古息国鼎盛时期,新婚不久的息侯携息夫人巡视农耕、巡查疆域场面气势宏伟,息侯形象英俊,息夫人貌美如花,巡域队伍浩浩荡荡,千骑随行,整齐严肃,沿途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迎……

“不管这幅作品得到多高的奖项,我都感到遗憾。”李德国说,“古息国城内的生活场景最终没有表现出来。”

局限于历史真实,李德国无法了解当时息国都城内的民俗生活,他曾经有过创作,但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画好的一个铁匠铺——铁器的普遍使用要到汉唐了,息国都城在巍峨的正门之后选择了淡化、虚化和省略,这也成为李德国最后的遗憾。

在不断追求烙画艺术的同时,李德国开始致力于烙画艺术的传承,他到一些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做指导老师,带动儿子李柏成一起投入烙画艺术创作。他们父子在创作《古息八景》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新息八景》和《秀水清山》,2023年6月,后者在第19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第9届公益烙画艺术作品展览会上荣获金奖。

李德国是一个大工匠,但他已不再只是一个匠人,他在凭借精湛的技术表现宏大的艺术构思。

谈到未来的艺术追求,李德国说:“我希望把发源于息县的息、赖、白三个姓氏的故事用烙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又是一个历史和民俗研究的宏大创作,我们期待着李德国完成他的这一艺术梦想。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