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亚云 文/视频 袁野/图
有米难做饭,有路难出门,有水难洗澡,内急难如厕……这些尴尬而紧迫的问题健全人很难感同身受,却是众多残疾人每天都要面对的“拦路虎”。
在淮滨县,目前全县共有持证残疾人20216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9080人。如何让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共沐阳光,共享温暖?昨日,记者跟随淮滨县残联理事长陶守辉的脚步探访淮滨县助残的探索和实践。
扶残助残,淮滨县栏杆街道办事处王湾村自有答案。近年来,王湾村残疾人帮扶关爱工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创建“五星党支部”,实现残疾人在“人格保障、产业保障、宜居保障、平安保障、幸福保障”五个保障,切实提升全村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王湾村现有残疾人29人,其中一二级残疾10人、三四级残疾19人。近年来,村中的无障碍设施不仅“走家入户”,在村支部、村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也随处可见。特别是村中的残疾人之家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建成,让村中的残疾人心中更暖了。残疾人服务站和助残帮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更是与村中的残疾人结成了紧密的“帮扶对子”。
“村党支部就是我们坚强的靠山。”在王湾村,残疾人张大丽一边在残疾人康复中心锻炼,一边底气十足地说。“小到理发、打扫卫生、代购物品,大到体检、办理残疾证、申请政策补贴,这些都有人帮我们办,这为我们残疾人做了多少好事?”细数桩桩件件的实事好事,张大丽露出了笑容。
不止如此,王湾村还将产业发展与扶残助残紧密结合,为增加残疾人收入谋划好办法。随着村中生态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村里残疾人的收入也在大幅提升。村中共为2户残疾家庭实施了小额信贷,为6户残疾家庭提供了合作社种植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同时,先后3次组织残疾人参加了县里的服装制作、手工艺品制作、网络客服销售等职业技能培训3次4人次,并为1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申请了公益岗位。
在王湾村,扶残助残的氛围日渐浓厚。“正月十五话元宵”“浓情端午包粽子”“八月十五送月饼”“饺子宴”等邻居节活动始终都有这群特殊群体的身影。为了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王湾村还不定期为残疾人发放慰问金、食用油、大米、面粉、被子、大衣等食品和生活用品,让他们都感受到温暖和情意。
王湾村的扶残助残之路正是淮滨县的一个生动注脚。据陶守辉介绍,基层组织是贴心服务残疾人的主要保障。淮滨县强化对残联专职人员的培训,常态化推行困难残疾人家庭入户访视制度,“周联络、月走访”,保姆式服务,确保每一个残疾人都记在“本”上、挂在心上、帮在事上,做到残疾人日常有人管、小事有人帮、难事有人办。
目前,淮滨全县295个行政村(社区)残协主席均由党支部书记或村“两委”成员担任,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95个、残疾人之家295个,建立志愿服务队21个。乡镇残联理事长任总队长,各村、社区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和功能小组,全面实现残联基层组织全覆盖,并按照“七有”标准打造村级残协阵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力助残,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淮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残疾人工作优先、残疾人问题优先、残疾人需求优先,安排资金966.7万元,为2762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着重解决残疾人生活中出门难、洗澡难、如厕难的问题。
全屋扶手、低位灶台、地面硬化、坡道处理,辅以站立助行架……家中经过一系列改造后,淮滨县期思镇洪香铺村残疾人代术英的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之前腿脚不便,现在有了这些帮手,感觉更安心了,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我的生活又有了希望。”代术英的一席话,正道出了一众残疾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