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馍”】百年传承,酥脆味美猪油馍

2024-03-22 来源:信阳日报

编者按:前不久,国外媒体发起评选全球“最好吃的面包”活动,其中中国烧饼入选“全球50种最好吃的面包”。在中国食品中和面包对应的是各种好吃的“馍”,即发面蒸熟的馒头类及各类煎炸烘烤类的饼状面食。而在我市各县区就有各种富有特色的“馍”,比如,罗山猪油馍、息县油酥馍、息县包信烧饼……有咸有甜、滋味各异。它们可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每一种经历了历史传承的美食,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为增进人们对地方特色美食的了解和体验,即日起,信阳日报民生新闻特推出信阳市“好吃的‘馍’”系列报道。

猪油.jpg

罗山猪油馍。受访者供图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童

提起罗山县的名小吃,人们立即会想到大肠汤,据说很多罗山人早晨如果不吃一碗大肠汤,会一天浑身都没劲。其实,罗山还有一种名小吃——猪油馍,酥脆可口、鲜香味美。慕名前来购买的人都要买上一二十个。

3月18日,记者来到罗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猪油馍传承人袁金刚的店铺,探寻猪油馍特色美味背后的故事。

“我家祖上1908年开店,我在这里做猪油馍40多年了。”袁金刚对记者说,“当初也是为了生活,当作一门手艺。现在喜欢吃的人太多,我们根本停不下来了。”

袁金刚真名袁祖成,据他说街上的人都叫他袁金刚,真名反而知道的人不多了。以袁金刚命名的这家店铺旺季时一天要卖出一两千个猪油馍。

和袁金刚靠手艺生活不同,他的儿子袁恒因为钟情这份手艺而放下一切,成了下一代的传承人。

“我从小学时就开始在课余时间帮家里打下手做猪油馍,觉得挺有意思。”袁恒说,“我很喜欢做这个手艺,也想把它做得更好。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嘛!”

袁恒一家人通常凌晨5点就已开始忙活,准备发面和拌肉馅。早晨7点前后,人们便陆续来店里吃猪油馍了。一家人也开始更为紧张地忙活:袁恒揉面开剂子,父亲包肉馅,母亲则把包了肉馅的馍剂子压平,媳妇忙着收钱卖馍……

单是朱堂乡街市就有6家摊点做猪油馍,尽管他们每只馍便宜一元钱,可很多人就只认袁氏金刚猪油馍这一家店。那他家的猪油馍受欢迎的奥秘是什么呢?

“细节,细致。”袁恒笑着说,“当然也有秘方,但更重要的是耐心细致地把细节做好。比如,面发好后会慢慢变酸,这时就需要在揉面时加入一些碱面再揉匀。而肉馅里的猪后臀肉和五花肉各放多少,也都有讲究。”

“瘦肉放得多了,肉馅会很柴,口感不好。肥肉放得多了,油太大,烤的时候油会过多渗出影响质感。”袁恒说,“这个比例的把握还要看当天的猪肉具体情况……”

袁恒因为年轻有热情,就把压平的馍剂子贴进烤炉的活揽下来了。烤馍前,他需要给馍剂子刷上富含麦芽糖的菜籽油,再贴在炉壁上,等烤得焦黄时才铲下来出炉售卖。此时的馍带有丝丝的甜味,可以很好地解除肉馅带来的些许油腻感。

袁金刚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很多时候做猪油馍凭经验和感觉。袁恒是“百名河南非遗新青年”,做猪油馍和他父亲不一样,他凭数据。

“炉子的温度很重要,我反复测试,310°C烤出的馍最好。”袁恒说,“300°C以下馍就很难贴稳,也难烤酥,而330°C以上容易烤煳。”

生意火热时,袁恒需要照看两三个炉子。为了准确把握每个炉子的温度,他使用测温枪来测量中间炉壁的温度,一般通过刷水降温或加炭升温来最终实现310°C的最佳温度状态。

“我父亲之前烤馍时喜欢用木炭,但是这些木炭中间有时掺夹有煤。我就只选择使用竹炭和果木炭。”袁恒介绍,“烤馍用的是醒发的面,贴进炉壁上后表面会有很多气孔,必须使用无烟无味的木炭,不然烟味就会渗入馍里影响口感。”

午饭过后来店里吃馍的人就很少了,大多是一些买了馍带回去的人。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通常会一次买很多。此时,袁恒一家人的工作也开始转入包装猪油馍和准备明天的用料。为了延长猪油馍的存放时间,他们使用真空包装。人们买回去后放在冰箱里可以存放三五天,拿出来用电饼铛或空气炸锅加热后和新鲜出炉的一样。

“我们下午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线上的顾客发货。很多在外地的顾客想吃猪油馍,都是在微信上跟我联系下单。”袁恒说,“我不敢开网店,因为实在忙不过来,单子多了就处理不了……”

袁恒每天线上销售的猪油馍占当天销售的十分之一以上,多的时候一天一两百个。“很多外地的老顾客宁愿多花一二十元的包装费和快递费,也要买一些猪油馍。前段时间,一位远在新疆的顾客买60个猪油馍,仅冷藏包装和快递费就花了300多元。”袁恒告诉记者。

如何让猪油馍走得更远?袁恒也有考虑,“我认为可以带徒弟,让这份手艺真正传承下去,让猪油馍‘走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鲜香酥脆的猪油馍……”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