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笔谈)

2022-11-2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本刊特约六位同志撰写学习体会文章。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字振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的重要理论结晶、历史结论、实践结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准确把握“为什么坚持”、“怎么坚持”的问题,运用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理论成果,形成“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要创新性理论结晶,并使之贯穿于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引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赢得了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

  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我们党从成立时只有五十多名党员,历经百年风霜磨砺,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到今天成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靠的就是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民领袖,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讲话中谈到最多的是人民群众,考察调研中接触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决策部署中关注最多的还是人民群众。

  站稳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把握人民愿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10年来,党同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尊重人民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基层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改革创新的强大势能、强劲动能,汇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上。

  集中人民智慧。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在党的旗帜下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聚焦人民之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要植根人民推进理论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及时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用群众语言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回答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开人民的思想困惑,筑牢广大群众衷心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根基。要运用党的理论造福人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归纳新方法,解决好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使制定的每一项政策、措施都符合实际,符合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聚焦民之所需,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聚焦民心所向,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旗帜鲜明同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以党性立身做事,秉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练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争本领,不断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四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正风肃纪反腐着力点放在督促干部廉洁用权、为民用权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保持反对和惩治腐败的强大力量常在,保持零容忍的警醒、零容忍的力度,推动“三不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作者:中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王 寅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崔朝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精神特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自信自立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可以更加看清楚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后要走的路,从而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自己的路走稳走踏实。

  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炼就的精神气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向世界宣示了一个百年大党无比深厚的历史自信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

  对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立这一思想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指引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中华文明成为世界诸多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靠的是自信自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党秉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让自信自立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对百年奋斗的深刻总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靠的就是自信自立。自信自立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党的百年奋斗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那么一种精气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

  对人间正道的笃定执着。坚持自信自立,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底气所在。新时代10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党带领人民经历了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手握人间真理,脚踏人间正道,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汲取着5000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坚持自信自立,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为丰富人类政治文明、拓展人类发展道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来不是静态、封闭、僵化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以重大原创性贡献、丰富理论内涵、高度文化自信、强大实践伟力、鲜明理论特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充分展示了自信自立的理论品格。同时,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许多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求索历程证明,把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一般公式、并把这种公式先验地强加于他人是行不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只有不断探索和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科学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攻坚克难,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件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把民族复兴伟业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激发了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自信自立,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昂扬向上、信心满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坚持自信自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贯穿自信自立的一个基本点,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志不改、道不变,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坚定“四个自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各种形式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更加积极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

  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反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或民族往往在两个历史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际。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外部打压遏制,尤需自信自立,在事关道路的重大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新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沿着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开辟的正确道路昂首阔步走下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矢志不渝、知难而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自强是全体中国人内生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自强达到新高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绝不能“言必称希腊”,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

  责任编辑:许华卿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刘爱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三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继续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守正创新,包括守正和创新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守正创新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无论守正还是创新,其本质都是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坚持把客观事物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注重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违背规律和否定规律。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守正创新的过程。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马克思、恩格斯一边坚守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边结合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同时同各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激烈斗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理具有穿透历史、穿越时代的强大能量,是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守正”的根基。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正因如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这一大历史过程极好地体现守正创新。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生搬硬套苏联经验,最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惨痛。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代中国之“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洞察和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牢牢把握新时代在理论上守正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扛起守正创新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等。另一方面,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等,这正是守正创新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的体现。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正创新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运用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

  新时代10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新时代10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坚持守正创新。

  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继续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讲守正不讲创新,可能导致固步自封;只讲创新,不讲守正,可能导致迷失方向。要做到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以创新更好守正。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辉煌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守正的重大意义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并明确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三个不动摇”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晶。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三个不动摇”,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创新的重大意义,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并明确要求“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要求我们紧紧把握“时代”和“实践”这两个基点,要有“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的心胸和态度,“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两个敢于”,比如说,要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敢于和善于做到“两个结合”,敢于和善于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许华卿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李 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强调“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四条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鲜明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和矛盾统一于事物本身。问题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矛盾是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定。问题导向本质上就是矛盾的观点。矛盾存在问题就存在,抓住问题就抓住了矛盾,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矛盾。面对人类向何处去,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如何获得解放,哪个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导力量等,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面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诸多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金钥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新时代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解决了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面对10年前,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等事关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根本原则,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党更加团结统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面对10年前,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面对10年前,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面对10年前,维护国家安全制度不完善、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香港、澳门落实“一国两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国家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有效遏制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显著提升人民军队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0年来,正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直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警醒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如何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拿出更大勇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等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回答。

  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新时代1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在新征程中,理论创新必须聚焦如何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如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等。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但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基础仍然不牢。为此,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使共同富裕日见成效。

  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相继提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等,贡献了维护和平、共谋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但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如何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新时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重要理论问题。

  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增强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斗争本领,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依然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永恒命题。

  (作者: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肖景华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赵勇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五条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各方面实践经验在思想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新提升,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让这一重要观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重要方法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才能发现和分析整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从整体上综合地、精准地考察事物,用以谋划指导实践。

  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本质属性。具体而言,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还具有普遍性。普遍联系强调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要“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

  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全面,就是认识一个事物,要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看,不论好坏。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系统,就是要关注事物的本质结构,不仅是静态的结构,而且包含元素动态演化的规律。事物内部的结构至关重要,影响事物的整体功能及其发挥。现实中,有的人容易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容易忽视事物系统的内部关联与要素连接,进而“单兵突进”“畸轻畸重”,这些都会导致对未来走向的判断出现偏差,使事业发展遭受曲折。只有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才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做到观大势、明大局、谋大事。

  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变化思想也随处可见。比如,《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中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可以说,发展变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变化的速度、范围、程度都超过以往,只有坚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扣住时代脉搏,跟上发展步伐,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对科学思维方式的需要得出的科学结论。

  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恩格斯也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组成社会机体的不同要素、结构、层次以及作用条件等,深刻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变化过程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决防止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坚持系统观念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我们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一百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运用系统观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强调“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举旗定向、审时度势、谋划未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思想。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洞悉时势、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贯穿了丰富深刻的系统思维。可以说,坚持系统观念,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坚持系统观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形势越是复杂,就越要坚持系统观念;任务越是繁重,就越要用长远眼光、全局意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需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高瞻远瞩,加强前瞻性思考。“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具有前瞻性思维的人,在事情刚露出一点苗头时,就能看到它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危险还没有形成时,已经知道提前避开。现实中,机遇与挑战总是随时并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适时抓住机遇,在挑战面前方寸不乱,反之,如果临渴掘井,往往在遭逢变故时措手不及、悔之晚矣。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无论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是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新征程上,坚持系统观念,就要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预见、超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握好未来世界和时代发展的大潮大势,增强治理的预见性和敏捷度,准确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掌握历史主动中谱写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高屋建瓴,加强全局性谋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从全局考虑问题,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进退失据,陷入捡了芝麻丢西瓜、补了东墙短西墙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要求我们,干工作、做事情,要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主动融入大局、有力服务大局。古人讲“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这充分说明加强全局性谋划,必须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既要善于从全局上分析研究形势、加强谋划,又要善于抓好具体工作、做好具体事情。新征程上,坚持系统观念,就要提高总揽全局的科学思维能力,强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使命担当,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以小见大、积微成著,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在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高位统筹,加强整体性推进。“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高度耦合、系统集成的统一整体,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抑或是一个部门,都要善于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胸襟、眼界和格局。就国家层面而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必须从整体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同时还要认识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新征程上,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奏响区域发展协奏曲,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稳健、更加均衡、更加协调,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系统观念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要求,牢牢掌握系统观念这个锐利的方法论武器,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现实问题,就一定能够拨开重重迷雾,洞悉发展大势,驾驭复杂局面,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肖景华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李春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六条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强调“天下一家”、命运与共,主张各国和衷共济、建设光明未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邃的历史眼光、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博大的世界胸怀,是在实践中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和运用好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观等,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下观。在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感召下,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充分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秉持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把为人类谋利益作为崇高理想和追求。《共产党宣言》写道,“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照亮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要与其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把本国命运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追求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和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然而然地使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

  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格局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从国际和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谋划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而牢牢掌握了历史主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顽强拼搏,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还通过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趋势,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创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世界大势中谋划和推动中国发展,以中国自身发展推动人类共同进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引领各国人民追求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中国减贫扛起大国担当,极大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更好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开启了中国式引领未来式的人类新篇章。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大势、掌握规律,赢得历史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胸怀天下,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开阔胸襟、开阔视野,保持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要以拨云见日的穿透力、洞察未来的远见,认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奔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谋划发展、思考问题。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找准方位,顺应大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积极回应普遍关切,推动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演进,人类生活彼此关联之紧密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在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以胸怀天下的境界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寻找答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坚持开放包容心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他多次呼吁,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奋斗和理论思考得出的结论。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反对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零和博弈,以兼收并蓄的态度,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同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进我国同各国民心相通,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维护国际法治秩序,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天下胸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超越对抗的新价值观和新方法论,将世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治理路径设计,是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宏大实践。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厉行国际法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与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与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面向新时代,我们坚持胸怀天下,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胸怀天下,不仅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各国人民一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坚持与世界各国一道,捍卫和平,促进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