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老区精神谱写崛起新篇——我市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综述(下)

2022-01-26 来源:信阳日报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海

虽是数九寒冬,越来越多的信阳人却在家门口感受到愈来愈浓的暖意:在城区,一个个“口袋公园”逐渐建成,一片片绿地悄然出现,一座座危房被拆除,一个个便民停车场正陆续投入使用;在乡村,一个个难点被攻克,一个个亮点正在打造,面上干净、线上标准、点上亮眼的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初步显现。

围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现‘四起来’”综合整治主要内容,我市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此项覆盖全市、全民参与的行动是我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既要精雕细琢扮靓城市“面子”,也要精益求精绣美城市“里子”,着力让城市变得更靓,乡村变得更美,交通变得更畅,作风变得更实。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民生基本需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基层治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发展的关键事、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知责思进,高位推动。为真正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时印发《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列出任务清单,制定工作台账,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并将相关台账分发至各巡回指导组,开展定向督导,细化解决措施,每月两次跟进推动情况,逐一对账销号,除少数需长期坚持的项目外,其余项目均要求年底前办结。

为群众办实事,关键要“实”。

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生活环境脏乱……对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这些都是每天必须面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去年,市委常委会把“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全市96个建成区范围内失养失修失管严重、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具备改造条件的住宅小区都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孩童还是老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学史力行,把项目建设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大熔炉”,以党史学习教育助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实落地,全力跑出项目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我市把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市领导率先垂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躬身入局,带头分包联系51家企业21个项目。组建统筹协调、化解问题、督查督办3个专班和11个工作组,联系服务全市347家企业和233个重点项目。主动与企业高层、中层、一线工人、销售人员加强交流,逐一现场摸底,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加强政策宣传辅导,帮助企业纾难解困,确保企业精准享受政策红利。

去年8月3日,我市出台《信阳市实施“13710”工作制度方案(试行)》,迅速在豫南大地掀起了一场提质提速的“效能革命”:原则上立项1天内进行研究部署;3天内反馈办理情况;一般性问题7天内落实解决;重大问题1个月内落实解决;对在预定时间节点内无法办理、确需长期推进的事项,承办单位须提出延期办理申请,并制定合理、明确的落实方案,按月反馈进展情况;所有事项都要跟踪到底、审核办结、销号清零——“13710”工作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政府形象的重要抓手,更为项目按节点推进提供了保障。

建立“明责、履责、督责、追责”直通高效、闭环落实工作制度,做到进展可视、过程可控、结果可考,进一步提升抓落实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13710”工作制度不仅成为职能部门的刚性约束,更让企业家、投资者看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市进一步明确要把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线课堂”,使重点项目建设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基地和知行合一的生动典范。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学好党史、用好党史,靠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是不够的,站在深化学习教育的新起点上,我市将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真正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常用常得,强化结果运用,强化担当作为,朝着“美好生活看信阳”不断迈进。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