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市五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巡礼·生态篇

2021-09-23 来源:信阳日报

生态.jpg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浩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放眼望去,处处是明媚的“天空蓝”;苍树吐翠,碧水泛波,环顾四周,满眼是怡人的“生态绿”。满目碧绿一城蓝,这般颜色如在画中。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五年间,信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保护、发展两手抓,把保护放在前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努力把“生态产业链”转化为“生态经济链”,让绿色GDP与优质生态和谐并行。

如今,一幅以生态为底、绿色为径的幸福美丽画卷正在信阳人民的手中逐渐绘就,清晰可辨。

厚植“绿色”底蕴

当清晨凉爽的空气填满一座山时,“秋老虎”被婉拒在门外。盘旋的山路两旁,舶来的金鸡菊随风招手,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真是清爽的好空气!真是奇妙的鸡公山!”9月22日,市民刘雨欣开车带着外地的朋友前往鸡公山旅游,眼前这个泉水淙淙流淌、鲜花飘香的旅游景区,引起友人惊叹。

诚然,即便到了金秋,申城大地,葱绿翠绿茶绿,依然“挤”得密密麻麻,仿佛一场绿的“盛宴”。这样绿的“盛宴”,得益于信阳得天独厚的生态,更得益于铁桶般的保护。

从自然“绿”来说,“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是信阳城市的写照,50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盖率42.28%,高于全国、全省近20个百分点,这是信阳的绿色数据。在这里,人和自然被温柔对待。

从呼吸“美”来看,“蓝天保卫战”打响,多年空气质量7项指标居全省首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清洁能源替代,从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到区域联防联控,天越来越蓝,一份“绿色答卷”徐徐铺展开来。

从河水“清”来看,通过黑臭水体治理,河道采砂管控等系列措施,2020年,我市劣V类水质断面动态清零,“绿水”版图,持续拓展。

即使满眼皆绿,仍要保持警惕。

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淮河一干九支、六大湖库为重点,以“三个100%”为目标,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必须打好“净土保卫战”,近年来,我们对污染防治动真格。

2016年至2020年共完成新造林178.2万亩,退化林修复8.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300.3万亩,“国土绿化”行动真正做到提质增效。

不仅坚持重拳出击、铁腕治理,更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规范采砂规划许可、全程智能化监管、建立视频监控平台,积极修复河道生态。自2018年5月全市河砂综合整治以来,逐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

绿色“底蕴”需要持续厚植,这样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美丽画卷才能徐徐铺展。

2016年,我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2019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县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新县和光山县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心中播绿”,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始终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身边的这抹“绿”,“绿”已成为信阳的重要标志。

巧做“山水”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那一片片醉人的“绿”穿过城市,越过田野,爬上山坡,成为信阳人的“金山银山”。

浉河区车云山村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小小的一片嫩叶,成为当地富民兴农的“金叶子”。

“茶叶就是宝。”茶农席本刚感受颇深,依托绿色禀赋,车云山村发展茶园5000多亩,157户村民户户有茶山,每年每户因茶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

自一隅看全局,对于老区人民来说,绿色禀赋是“天赐”,巧做“山水”文章,成就了信阳毛尖的金字招牌。据了解,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5.3万亩,茶叶总产量7.5万吨,总产值130亿元。2021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71.08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国前三。今年上半年,全市春茶总产量4.06万吨,产值近118亿元。

依托绿色,发展特色,山水之间自有产业。除了茶产业,目前,我市弱筋小麦发展到209.76万亩、油茶发展到98.29万亩、再生稻发展到32.0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101.7万亩,浉河、淮滨、固始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农业正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之一。

绿色的“山水”文章,不仅在农业,更在工业。不久前,我国宣布,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信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蕴藏着强大的碳汇潜力,在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信阳有基础、有优势、更有机遇。

事实上,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变局,市委书记王东伟多次强调,要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变革变局中的经济版图重构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不久前,市长蔡松涛主持召开信阳市优化能源结构座谈会,指出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努力把“生态产业链”转化为“生态经济链”,我市在悄然布局,提出了“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并正在起草信阳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中和规划。不久前,我市与明阳集团全面签署合作协议,大力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让绿色GDP与优质生态和谐并行,信阳有这样的条件!

释放生态“红利”

今年“五一”假期,我市旅游市场人气爆棚。全市共接待游客538.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96亿元。鸡公山景区、南湾湖景区、西河景区等生态景区人头攒动,达到容量极限。

不知从何时起,“走,出去逛逛”成为信阳人民最随意的生活方式,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潺潺溪流……自然美景释放“生态红利”,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生活的惬意。

诚然,1.89万平方公里的豫南大地上,山区和丘陵占比达3/4,境内大小河流数不胜数,各类水库900多座,一座座山、一湾湾水,以及掩映于山水之间的乡村,风景如画。

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生态产业,而全域旅游更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近年来,我市发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村落等资源优势,围绕建设大别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共建,打造“品信阳菜、喝毛尖茶、看淮上山水、听红色故事、学传统文化、住豫南民宿”精品旅游线路、知名旅游品牌,推动游客服务与群众生活同步改善、共促互进,实现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品变礼品,让乡村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幸福家园。

城乡面貌美起来,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全市已建成精品旅游民宿235家,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610.2万人,乡村旅游综合性收入80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27.6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4.1亿元。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左右,带动5.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除此之外,201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我市送来重大利好政策,生态红利进一步释放。为加快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任务,我市系统谋划2019年至202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项目2461个,并积极争创大别山(信阳)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五年来,我们勇当污染防治攻坚的领跑者,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宽度,精准治污,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五年来,绿色正在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一批“环保存疑”的工业项目被“婉拒”,为拥抱“高精尖”产业腾出空间,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等产业的集聚让信阳成为“宜业”之城。

五年来,我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发展茶叶加工、畜禽加工、粮油加工等产业集群,把信阳建成中原粮仓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构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良性格局。

五年来,我市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既让村庄美,又让农民富,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牢固的“四梁八柱”,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宜居感、舒适感、幸福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信阳,正在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发展优势,给人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带笑颜,绿色崛起之路愈发清晰!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