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匠心致传承——寻找信阳毛尖非遗传承人行动侧记

2021-05-20 来源:信阳日报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茶山深处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发掘传统制茶工艺人才,近日,我市启动寻找信阳毛尖非遗传承人活动。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浉河区、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罗山县、光山县、平桥区等地信阳茶非遗传承人,实施信阳重点茶人的传统技艺记录工程,以非遗保护与文化赋能助力我市乡村振兴。

传承1.jpg

90后茶人肖珺景出身于制茶世家。姥爷周祖宏是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传人,凭着一手炒茶绝活在2018年被确定为“信阳毛尖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父亲肖兴亮十几岁时就跟随姥爷学习炒茶,继承衣钵,也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母亲周小燕也是个制茶多面手,经过多年钻研,现在除了炒制毛尖,还会炒制红茶;姥爷、父母有心愿,自己有理想,肖珺景大学毕业后便主动承担起传承人的使命,跟着姥爷和父母走上了学茶做茶爱茶敬茶的传承之路,目前一家四人都是传承人,都在用心做茶。

“我想带你去茶山,看看那茶芽儿逐渐含苞待放,再慢慢舒展开来,在回甘生津的醇厚滋味里,看看老茶人在茶乡、新茶人奔赴茶乡,才有了这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茶。”在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周肖同茗茶厂采访时,24岁的肖珺景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我不仅要把信阳毛尖制茶技艺传承好,还要把信阳毛尖美名传播得更远!”

传承2.png

走进商城县其鹏茶叶合作社,周其鹏父子正在茶厂的不同车间里忙碌。周其鹏出生在制茶世家,是第四代传承人,是首批“中国制茶大师(绿茶类)”,尽管学艺之路很苦,但他乐此不疲。爱琢磨的他用40年时间逐渐成长为一代制茶工匠。周其鹏的大儿子、80后茶传承人周正祥自2010年开始接过传承接力棒。因为用心钻研,周正祥的制茶技艺突飞猛进,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和记者交谈中,周正祥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传承”。他深情地说:“大别山东河村,祖辈用双手在茶锅里书写生活的艰难,今天在父辈的肩膀上,我守护这一座座茶山,传承古老的技艺,传递春天的味道。这味道,是属于商城高山茶的芬芳!”

传承3.jpg

在固始九华山茶叶基地见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苏学银时,他正忙着向徒弟传授制茶技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别山区的苏学银,从小就对茶叶的加工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学徒干起,到生产车间主任,再到生产技术部经理,这一干就是35年。他所带领的九华山茶叶制茶团队生产的茶叶,先后斩获多项大奖。由于积极推广信阳毛尖传统技艺,对当地茶产业及信阳毛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初一见面,苏学银虽不善言谈,但一谈起茶来就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九华茶香醉陆羽,鹿鸣竹翠盖苏杭;龙藏雾岭披茶绿,泉涌香波映月明。九华山茶朝夕饱受高山雾露之滋润,独吮奇花异草之灵气,外形条状碧绿,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爽持久,回味甘甜醇厚。”

传承4.jpg

第一次听说淮河边还产茶,而且万亩茶园距离淮河也就几十米到几百米。在潢川县踅孜镇淮南村的淮河边,记者见到了王雪娇和王雪虎姐弟俩,他们抛弃大城市的繁华和可观的收入,毅然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茶园,依河而居,为茶而痴。经过多年努力,王雪虎已经成长为踅孜镇最年轻的制茶人,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师傅。他在老一辈淮南茶制茶技艺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突破,改进与创新制茶工艺,大大提升了淮南茶的制优率和产量。在他的带动下,身边的许多亲人都加入了制茶队伍。

传承5.jpg

“我们一家人希望通过努力,把淮南茶发扬光大。”说起淮南茶,王雪虎感觉有说不完的话,“淮南茶,光州上,光州茶,出淮南。淮河畔,淮南村,万亩茶园,白亳满披,墨绿翠润,一口口清香环绕在唇齿间。我为淮南茶代言,传承祖辈制茶技艺,让这记忆随淮河世世代代流淌下去。”

转过崎岖的山路,穿过缭绕的云雾,记者一行抵达罗山县朱堂乡老寨山茶核心产区,顺着登山步道蜿蜒而上,茶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映山红风姿绝艳,灿若云锦。

传承6.jpg

今年45岁的李守权是老寨山第三代制茶传承人,他的父亲李成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最有名的制茶师。李守权在继承中创新制茶工艺,主导研发的产品曾获得全国绿茶类总分第一名。目前,老寨山茶一直保持着最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有近30位传统制茶人在老寨山坚守最传统的工艺和匠心。

“灵山西峰老寨茶,清风吹荡合云霞,春雨吹出条条叶,香飘沉归万万家,山中有花,花下有茶,花是杜鹃花,茶乃老寨茶,春色春光春味,尽在一杯老寨茶。人间四月天,我在老寨山等你。”在老寨山,李守权即兴吟出的诗句,道出了老寨山茶的特色和优势。

记者抵达光山县文殊乡猪山圈村,但见群山起伏,万亩茶园和村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犹如江南水乡。茶叶、油茶、苗木、花卉遍布,茶香花香四溢,鸟语欢歌。

传承7.png

“我们这里是立体生态茶园,茶山施用有机肥,茶叶不重外形重品质,所产茶叶比普通绿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倍。”走在茶园中,传承人陈勇忍不住放声高歌:“弦山舍下,浅山如衫;春池玉盘,波光阑珊;窈窕茶女,玉指翻飞;竹间采茶,玉蝶为伴;朝闻鸡鸣,夜披辰星;采尽新芽,凝香露圆;弦国春,黄金茶——弦之又玄非常茗。”

来到平桥郝堂村曹湾茶园,记者目光所及,茶园层层叠叠,流水潺潺而下,村舍俨然,生态优美。传承人曹永安12岁开始种茶,16岁学制茶,30年来坚守茶山,精耕细作,不仅带领一帮茶人育出美丽茶园,而且带领村民组20多人从事手工制茶,36年带出制茶徒弟百余人,在2019年信阳毛尖传统手工大赛中,一举拿下冠军,被评为信阳市技术能手。

传承8.jpg

曹永安和20多名村民制作的手工茶成为郝堂的热销品,每年春茶上市都供不应求。这是属于信阳毛尖的荣光,也是信阳传统手工艺人的骄傲。行走在茶园里,手抚茶树,曹永安充满深情地发出邀请:“青山绿水美如画,郝山郝水出好茶,我在中国最美乡村——郝堂,等你来品尝纯手工技艺制作的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非遗传承代表性人物全市不到20人,但信阳制茶师傅过千人,他们都是可亲可爱的传承人,这门技艺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越来越多人喜爱传统手工制茶。

顺着蜿蜒的茶山走到山顶,记者来到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村车云茶叶基地,翠绿的茶垄随着地势起伏连绵,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茶在画中,人也在画中。

传承9.jpg

传承人倪保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评审、质检和科研等工作30年,有着丰富的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经验,是国家一级评茶技师,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多年来他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和茶叶评审骨干。

家乡的美、茶叶的情、匠人的心,30年来始终萦绕在传承人倪保春心中。站在山头,望着远方,他感慨道:“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三十年深耕大山,我以匠心致创新,致传承,与君同享一杯信阳毛尖好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我市有120多万人从事茶叶相关产业,手工制茶师傅有1000多人,茶产业带动了全市1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茶叶绿了信阳山,扬了信阳名,富了信阳人。这得益于大批躬耕茶园、精研茶技、热爱茶文化的茶人。

寻茶人,访茶情,问茶道,话匠心,信阳在行动。讲好茶故事,传播茶文化,合力在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享一杯信阳茶。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