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程新征程|红色焦竹园 烽火桐柏山

2021-02-24 来源:大河报

  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

  纪念馆展厅一角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钊通讯员李新李凯文图

  在驻马店,有一条河水西流的“倒流河”,叫泌水河;泌水河畔有一个竹海掩映的村庄,叫焦竹园。

  焦竹园,是桐柏山系余脉的一片红色热土:1935年~1938年,那里是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个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红色焦竹园烽火桐柏山

  古朴沧桑的鄂豫边革命纪念馆,位于焦竹园村的泌水河河畔。这是一组青砖黛瓦、流檐翘角的明代建筑群,占地2800多平方米,分西院、东院和东偏院,院内草木葱郁,院外竹海碧翠。2000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冬时节,记者来这里探访,目睹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岁月——

  1934年前后,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地区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围剿”,被破坏殆尽。1934年1月,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和河南工委委员王国华代表两地党组织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列席中共临时中央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接着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接见了张星江、王国华,对开展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作出重要的指示。朱总司令说:“要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这为后来开展桐柏山区的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1935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等在唐河毕店商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由张星江任省委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长。鄂豫边省委领导豫南、豫西南10余县党的工作,决定在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接合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

  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小石岭村成立,虽然成立之初只有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7名队员和3支枪,但鄂豫边区从此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

  通过夺取地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这支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7月中旬,已发展到400多人。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10月中旬,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7年12月,鄂豫边省委改建为鄂豫边特委,1938年1月改建为豫南特委。193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和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确山县竹沟镇。2月,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到竹沟后,经过整顿和加强,第八团队迅速扩大到1500多人。

  “这里是‘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为竹沟成为中原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支撑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委机关迁驻竹沟后,焦竹园曾作为招兵处,在保障中原抗战、人员输送、物资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黄海山说,“另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大量兵力,成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减压带’。”

  黄海山告诉记者,在焦竹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得到验证,“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得以实践。

  一枚象牙楔诉说初心如磐

  在焦竹园村的鄂豫边革命纪念馆,陈列有中共鄂豫边省委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领导人生活、战斗物品的展厅有40多间,展示了鄂豫边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再现了饱经风雨的战斗历程,弘扬了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其中,在众多馆藏中有一件珍贵文物,是一件古时妇女裹腿用的象牙楔。捐献者马荣光说,这是爷爷马长富珍藏了数十年的文物,正是这件文物让“老八团”团长周骏鸣乔装打扮,化险为夷。

  1935年,鄂豫边省委机关最初设在焦竹园以西的王店镇张楼村马长富家中。马长富是当年鄂豫边根据地地下党员、省委交通员,建立和疏通了以张楼为中心的地下组织秘密通道。参加过众多游击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泌阳县烈士陵园工作,于1995年辞世,享年94岁。

  1936年,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吴家尖山成立,初成立时仅有7个人,游击队员借来一支九七汉阳造步枪、一支八音手枪,买来一支橛把子枪(没有抓子钩)。不久,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和距焦竹园南约1公里处的邓庄铺。

  1936年3月,游击队已经发展到30余人。3月18日,鄂豫边省委在桐柏县郭竹园开会,为解决因人员增加急需武器的问题,决定趁桐柏县平氏镇孤峰山三月三庙会时夺取土豪劣绅和保安团的武器,武装游击队。3月27日,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带领游击队员和农民赤卫队员进入会场。下午4时,夺枪战斗打响,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各自扑向自己的目标。在一声哨音后,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随着人群,安全撤离庙会。这次战斗,游击队员夺得长短枪9支。

  次日中午,在夺枪斗争胜利结束返回根据地途中,游击队在桐柏县安棚东南的牛庄宿营,与国民党保安团遭遇,张星江果断命令陈香斋带长枪队在前面开路,他和周骏鸣、牛德胜等断后掩护。临近黄昏时,游击队撤至姬岭寨南的马道岭,陈香斋带领队员打开了缺口,率领大部分队员上了山岭。但在后面掩护突围的张星江等人还未摆脱敌人的追击,激战中突然一颗子弹从侧面山沟飞来,张星江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战斗中,周骏鸣腿部中弹。

  马长富背起负伤的周骏鸣边打边退,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包围。由于受伤严重必须送往县城治疗,当时县城有位叫王海东的医生是地下党员,大家决定把负伤的周骏鸣送到他那里医治,后来游击队员们找了一块门板抬着他来大磨村,后又用马把周骏鸣驮到泌阳县城外。到达泌阳县城南,这时天已经黑了,城门关闭。马长富家一个姓陈的亲戚,当时在泌阳城南门外的菜园里租地种菜,大家就在那里隐蔽了一夜。为了避免敌人盘查,陈家提议,将周骏鸣化装成一个老太婆,并用女人用的裹腿象牙楔给周骏鸣打了裹腿,过南城门时天还不亮,马长富称是老娘得了天花正在打摆子。站岗的保安团士兵睡得迷迷糊糊,看了看一脸焦急的大家,又一脸嫌弃地用刺刀撩起被子,看到腿上裹着的正是老太太用的象牙楔裹腿布,就信以为真,放他们进了城,大家用独轮车推着周骏鸣把他送到了王海东的医铺治伤。而后,马长富又将周骏鸣接到王店镇张楼村自己的家里养伤。3个月后,周骏鸣枪伤痊愈。而这件当时帮周骏鸣乔装用的象牙楔裹腿后来留在了马长富家中,在纪念馆成立时,马荣光把它捐献给了纪念馆。

  “我是听爷爷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长大的,爷爷在世时经常说历史不能忘,先烈不能忘。我也曾经和爷爷一起,把他战斗过的地方走了多遍。”马荣光讲起捐献这件文物的初衷时说,“我就是想把这件见证过历史的实物呈现给大家,让大家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让每个来参观的人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些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红色圣地今日巨变展新颜

  岁月如歌。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传承红色基因,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活,如今这片红色圣地已发生巨变。

  记者走进焦竹园村,希望小学内各式各样的教学设施更加齐全,高标准的村部、村卫生室功能更加完备。傍晚时分,村里文化广场上,锻炼身体的、跳广场舞的更是人头攒动。走在焦竹园村干净宽阔的水泥路上,眼前竹海掩映,四周群山环抱,给人的感觉这里已不仅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更是一处世外桃源。

  翠竹林旁,气势恢宏的纪念馆南侧、西侧,分别排列着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南侧是村里新型农村社区,西侧是铜山乡24户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点。

  蜿蜒西去的泌水河从焦竹园村“身旁”缓缓流过,与社区隔河而望的,是2011年建成的500亩葡萄基地。在焦竹园,以观光农业为主的一个个品牌都与“革命圣地焦竹园”这块闪耀的“名片”共生共荣。

  “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夏枯草、丹参等特色产业种植,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200余亩;在俺们村,不但有可存栏400头夏南牛的养殖基地,还有养羊育肥场、规模养猪场等20多个。”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铮告诉记者,特色种植、养殖,现已成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抓手”。

  据介绍,焦竹园村正在绘就新的蓝图,将进一步利用焦竹园村的资源优势,把焦竹园革命圣地打造成为一张红色文化旅游名片,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而打造焦竹园“红色旅游村庄”,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面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