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春献林场 打造河南“塞罕坝”
河南省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始建于1956年,2001年8月经省林业厅批准设立省级森林公园,2006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经商城县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与黄柏山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是全省唯一一个场辖村管理模式的国有林场。2016年,黄柏山林场和河北塞罕坝林场一起,成为国家林业局向全国推广的森林经营“样板”。
64年来,黄柏山林场三代林业工人以场为家,接续奋斗,以“绿了青山白了头,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穿越荆棘山林、翻过悬崖峡谷、涉过冰冷溪流,夫妻同护一片林,父子兄妹齐上阵,宁可人下岗不让树下岗。三代人扎根大山深处,坚守绿色梦想,用青春和生命,染绿了一座座荒山,使黄柏山林场成为了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
“林一代”艰苦创业“打江山”
建场初期,第一代黄柏山林业人在“山高坡陡石头多,葛藤茅草满山窝,年年冬天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的大别山腹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
那时,每人每月平均配发40斤粮食,除了补贴点家用,一天的量就只够吃一顿饭,经常吃不饱肚子,还要搭草棚、睡地铺,爬山路、劈荆棘,与荒山作伴,和野兽为邻,衣服被剐得千疮百孔,腿上更是被蚂蟥盯得面目全非,破衣旧衫,面部黝黑,活脱脱一个要饭的。恰逢“粮食关”,平日里就是两个干玉米馍馍扛一天,喝溪水,吃野果,如今视为“养生上品”的苦菜葛根,那时候却是他们难以下咽的辛酸。
在此恶劣环境中,大家秋天上山采种,冬天砍草整地,春天育苗栽树,夏天砍灌护苗,一年到头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大家浑身充满着劲儿。靠着这样一股拼劲儿,第一代林场职工一年完成植树造林7000亩。也正是凭着这样的一股拼劲儿,第一代林场人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为了长远发展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终于让近六万亩的山岭郁郁葱葱。
“林二代”砥砺奋进“守江山”
70、80年代,孩子们接过父辈手中的创业火炬,毅然决然来到林场守护父辈打下来的“江山”,当时的二代中最小的仅有16岁。他们在父辈的引导和自身经验总结积累的基础上走上了“防偷盗、搞科研、修公路”的护林之路。当时一些不懂法又为生活所迫的村民经常偷偷上山砍树,趁着夜色运到湖北卖出去,工人们便不分昼夜巡视山林,驱逐盗伐分子,守护了一方森林。
同时,“林二代”积极加强同农学专家合作,1972年,根据河南农学院(现河南农业大学)老师对杉木林进行间伐的建议,在林场老职工的带领下,林场开始对杉木林进行间伐试验,逐步探索出了“砍小留大、砍弯留直、砍稠留稀”的抚育间伐经验,并获得了省级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
随着间伐木材蓄积量的迅速增加,为了将间伐的树木运出交通不便的山林,工人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悬崖峭壁人工修路的壮举。间伐抚育到哪里就把路修到哪里,在悬崖峭壁上放线,在坚硬岩石上凿路,他们完全依靠肩挑手抗,硬生生地开通了一条贯穿全林区、长达百余公里的碎石小路,将间伐的树木成功运出山,实现了木材的经济价值。
90年代至2000年以来,面对债台高筑的经营困境,“林二代”们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三部曲:人事改革求生存、租山造林壮规模、旅游开发谋发展。一边坚持造林育林,一边在全省率先推行国有林场人事改革,实行“优胜劣汏、竟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让一批人守业,一批人离岗,一批人另谋出路,一次性成功分流富余人员149人,精简四个二级单位。仅2003年当年就省下来100多万元,相当于把500亩以上、40年的成材林留在了山上。在很多国有林场为解决吃饭问题而或毁灭性砍伐,或分块转让林地时,林场职工们反其道而行,走“租赁山场,扩张规模,荒山造林,培育资源”的产业发展路子,先后投资800多万元,流转社会山场4.22万余亩,使森林经营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后又把划入的六村集体山林统一纳入管理,林场面积迅速增长至20.4万亩。同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对租货的杂灌林及荒山、低产次生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坚持“造、封、育、管、护”五措并举,采取工程规模造林、集中连片抚育和见插绿补植补造相结合的办法,每年新造林300亩以上,中幼林抚育1万亩以上。
“林三代”开拓创新“谋发展”
2006年以后,“林三代”们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有的是爷爷辈、父辈均在林场工作的人,有的是考试进入的青年。前两代林场工人通过造林、护林、营林,为“林三代”们推动林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6年开始,“林三代”们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县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的良好机遇,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姿态,高起点谋划、全方位开放,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保护,实施了由单一营林生产向旅游产业双向发展的战略大转移。
与黄檗山旅游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旅游开发使黄柏山林场实现了由“砍树卖树吃饱饭”向“看树观景吃好饭”的转变。近10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成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景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等工程,组建了导游队伍,基本形成了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网络,森林旅游产业已进入全方位、快速度、大发展的新历史时期。
2018年以来,“林三代”们紧跟“两山”理论践行契机和“黄柏山精神”学习热潮,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成了黄柏山展览馆和黄柏山林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了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中心,举办了黄柏山精神征文大赛,打造了黄柏山“四干”精神教学点,出版了报告文学《大别山的绿脊梁》,邀请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组拍摄了专题纪录片《青山不老——黄柏山》,先后与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信阳农林学院实施了校地对接,成为了信阳市委党校、商城县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和各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黄柏山精神和黄柏山林业工人转型发展事迹成为了信阳市乃至河南省的先进典型。
64年来,黄柏山林场三代林业工人自力更生、薪火相传、艰苦奋斗、不忘初心、改革创新,经受住了“大炼钢铁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经受住了“砸三铁”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一道道秃山荒岭变成了郁郁林海,使黄柏山林场由一个不足6万亩的小型困难林场,蝶变为拥有 10.6 万亩后备资源的中型林场,森林覆盖率由7%增长到 97.4%,为大别山留下了一个天然氧吧和绿色海洋,抒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诗篇。
河南省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三代工人集体荣获2020年下半年“河南好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