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青龙村地处马山县东部连片大石山区,距离县城18公里,乡政府14公里,全村15个自然屯,共有339户1155人,土地523亩。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勤办公室干部丘凯,自2018年3月20日到青龙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至今已有2年9个月。驻村的一千个日日夜夜里,他用双脚丈量着青龙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赢得了群众的肯定,用辛勤换来了群众生活的改善,他也成为青龙村村民心中最亲的“亲人”。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使命,努力做好,无愧于心”
“看到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后,我非常激动,总想着能为贫困户做点什么,也不枉人生一辈子。”当年选派第一书记时,丘凯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家人。不久后,带着亲人的鼓励和支持,他来到了马山县青龙村。
刚到青龙村,还不熟悉扶贫工作,方言交流也存在困难,丘凯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摸清楚全村情况。“有些岁数比较大的村民只会说壮话,一句话只能听个大概,很难准确把握意思。但聆听方言会得到最真实的情况。”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他主动找村民拉家常,有时让既能说普通话又能听得懂壮话的村民当“翻译”。时间久了,他已能够和村民顺畅交流。
起初,丘凯都是步行穿过崎岖的山路走访贫困户,但村民居住实在太分散,一天下来只能走访两三户,于是丘凯自己买了辆摩托车,花了一个月走访了留在村里的贫困户,再用了一个月详细了解外出务农的贫困户状况。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就在村委会背档案材料。短短两个月,丘凯就对青龙村每户贫困户家庭的生产生活、身体、收入状况都熟稔于心。
今年,丘凯的女儿考上了南开大学。“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使命,努力做好,无愧于心。希望给女儿做一个好的表率。”丘凯说。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
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留守老人多,基础设施差,经济底子薄,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层层叠加,青龙村一度陷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窘境。
针对每一户不同程度的贫困现状,丘凯一户一户地走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贫困户共商脱贫发展大计,给他们讲政策,鼓励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改变发展思路。
发展特色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后盾单位的支持下,丘凯带领青龙村先后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鸡、猪、羊+牛”的“3+1”特色产业覆盖率已达99.23%。其中马山县百龙滩镇安乐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马山县里当乡佳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小有规模。丘凯积极争取扶贫财政资金832.36万元,加强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修复道路防护栏7条,修复塌方断路2条,落成大型人饮工程1处、产业水柜1处,增加屯级宣传栏15个,切实完善村舍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了村民多年的出行、饮水问题。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这句话是丘凯一直记在心里的扶贫誓言。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请低保、雨露计划、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积极为村中居民安排环境卫生治理等公益岗位,特别是在整村改造中充分挖掘村内劳动力,让大家实现家门口就业……隔三差五,丘凯就会去贫困户家里坐坐,通过帮群众解决一件件烦心事,跟群众处成了交心的亲人。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
从进驻青龙村第一天起,丘凯就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着手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头雁”效应。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丘凯始终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全面落实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村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和农村党员积分管理,建立实施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一帮一联服务专业合作社机制,着力把党的建设延伸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学习培训各环节。
每年培养一名农村党员,确保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优先入党,培养优秀后备农村干部;完善加强党员教育,开展党员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建设;驻村以来共主持党课14次,组织开展新时代讲习所宣讲活动30次。里当瑶族乡青龙村党支部于2019年评上自治区三星级党支部。
今年,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展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专项考核中,丘凯被考核为“好”,并被中共南宁市委员会组织部授予“全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
付出终有回报,在后盾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支持下,在丘凯及村委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青龙村贫困发生率清零,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截至2020年9月29日,村集体经济收入13.68万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何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