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凯
“坐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嘉奖和鼓励,内心非常激动!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在此次抗疫战斗中作出贡献的最大肯定和褒奖!”9月9日,刚从北京回来的易浩宇感慨万千。
当天,记者在市中心医院二号住院部3楼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里,见到了正在查房的易浩宇。从北京领回“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后,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
回首前尘,方知眼前的表彰分量有多重。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来,作为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易浩宇带领市中心医院10名队员于1月22日晚义无反顾地支援市第五人民医院。
在疫情未明之际,他们同病毒“短兵相接”。当时的他坚定地说:“我有抗击‘非典’的经历和多年呼吸科临床工作经验,在国家有需要时,理应冲在最前面。”
“这一次全民抗疫战斗,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奖章的那一刻,易浩宇红了眼眶,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就像钟南山院士所说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者的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是我们医者的使命。”
冬季是呼吸疾病高发季节,也是易浩宇最忙碌的时候。1月22日,易浩宇接上级指示参加市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会诊,刚会诊完又接电话要求组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安排好自己科室的工作后,他立刻前往市第五人民医院报到,时间仓促得来不及和家人告别。
短短几个小时内,他们完成了我市第一个新冠肺炎标准隔离病房的改造,开始收治病人。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易浩宇说:“在隔离病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战场’。没有选择,没有胆怯,只有奋战。”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因为请战书上鲜红的指印,是我,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庄严承诺。”易浩宇坚定地对记者说。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易浩宇进驻后立即着手隔离病房的物资筹备工作,召集科室人员学习新冠肺炎指南,并熟悉收治流程,两小时后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第一批确诊病人。
在第一个星期,易浩宇平均每天要收治5个新冠肺炎病人,20多天的时间,从组建病房到收治首例确诊患者,培训诊疗指南、查房、制定方案、实施各种救治、患者心理安抚,在紧张的救治生活中,他没有完整地睡过一觉。
“穿上防护服,不说身上有多难受,护目镜就很快起雾,手上还要戴两层以上的手套,由于疫情突然,物资相对匮乏,我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物资消耗,工作期间尽量少喝水甚至是不喝水,有些女同志甚至要用上纸尿裤,脱下防护服以后,脸上都有深深的痕迹,衣服全都湿透。”易浩宇告诉记者。
面对疫情,易浩宇和同事们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尽最大努力去救治病人。直到前期11名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并康复出院,才让易浩宇每天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心情得以短暂轻松。
在抢救重症病人时,随时需要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这类治疗,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是最大的。面对高风险操作,易浩宇和团队里其他几位年龄稍长的医生商量,如果插管,他们先上,让年轻人远离。
当问起为什会这样决定时,易浩宇说,在这个“战壕”,我们是战友,我们更是兄长,所以必须做好团队的表率,把危险留给自己,最大限度保护年轻的战友。
易浩宇说,团队里有许多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但面对困难和危险,看不到娇气,看不到依赖,看不到退让,看不到气馁,脏活累活尤其是危险的活,大家都抢着干。汗水浸透的防护服,脸上留下的深深勒痕,连续奋战熬红的双眼,丝毫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易浩宇说:“现在回想隔离病房抢救病人时的一幕幕,还是挺后怕的,当时感染的风险确实非常大。但是,如果你问我,后悔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后悔。如果你问我,如果需要,还会去吗?我更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去!即便是在雷区中前行,我仍然会选择在第一时间踏进雷区。”
易浩宇表示,抗疫战斗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一定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感恩奋进,贡献我们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