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冲
我与《信阳日报》的故事,真得从三十年前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8岁的我高考以一分之差名落孙山后,因为抗婚拒绝到县重点高中复读,回乡到一所联中当了一名计划外教师。由于挚爱文学,在教学之余,我就开始写一些诗歌、小说之类的文字,不知天高地厚地投往《人民文学》、《百花园》等全国知名文学期刊。苦写了大概三年时间,也没有一篇习作变成铅字,只收到一封封热情洋溢但却千篇一律的退稿信。
忽然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编辑写给文学青年的公开信,他真诚地建议青年人应该从小处写起,不妨先写一些新闻稿件,投给当地的报纸电台,并列举了几个成功的例子。这篇文章使我眼前一亮,矛塞顿开。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安徽日报》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边学习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边练习写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寄到创刊不久的《信阳报》。没想到,当翻开1985年7月20日的《信阳报》时,我的心跳怦然加快了速度,我采写的《取消派购,放开价格,徐集乡生猪饲养量猛增》一稿发表了,而且还上了头版头条!我情不自禁地向同事和同学们炫耀了一番,放学后几乎是一口气儿跑到家,把“大喜之事”告诉了父母和兄妹,全家同喜同贺了一场。
从那以后,我便与《信阳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与报社的书信来往频繁,还经常到报社送稿和学习。在编辑老师的细心栽培和帮助下,我的见报搞件数量逐渐增多,每年保持在30篇至50篇之间,稿件质量也不断提高,由开始只写短消息,发展到写通讯、写言论、拍照片。截至目前,我共在《信阳日报》、《信阳晚报》发表稿件500多篇(幅),其中有两篇上一版头条,一篇获得了“红云杯”经济好新闻大赛二等奖,有些稿件在发表时配发了编者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得益于此,我两次被表彰为地(市)级模范通讯员,二十多次获得全县新闻宣传一等奖,两次被评为全县新长征突击手,当选为县九届人大代表,并成长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毫不吹牛地说,在我们县,许多人只要一提起我,就会把我与《信阳日报》联系起来,因为他们大多是从《信阳日报》上熟悉我的。这是我的骄傲,更是《信阳日报》的荣耀。
最近几年,由于工作变动等原因,我没能继续为《信阳日报》采写稿件,这是我一直感到有愧的一件事。但我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信阳日报》,如同时刻守护着我的至亲至爱一样。众多报刊中,《信阳日报》我是首选且通读,一天不看总有失落感,就好像五彩的生活少了一种颜色,怎么也没有那么绚丽斑斓。
回想起与《信阳日报》的相识相知到相爱,我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表不完的意。是她扶我从一个懵懂少年一天天长大,是她教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做事的道理。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三十年失志不渝,三十年持之以恒,这将在一个人的脑海里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人生难得一知己,相识相爱到永远。《信阳日报》,这是我对您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