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信阳日报》我就读到过,那是质量极差的黄黑色纸张印成的小报,后来被停办。直到80年代,信阳才又办起了《信阳报》,1984年更名为《信阳日报》,又有了《信阳晚报》。
《信阳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曾自费订阅8个春秋,我一直是日报、晚报的忠实读者,也算是地地道道的老通讯员,或曰特约记者。多年来,我曾用世和、云飞、六正、怀乡等笔名,先后为日报采写各类文稿数百篇,在诸多的编辑老师关心支持下,我的写作水平也不断得以提高。从中我老伴曾逢人就说:“不让老钱读报、写稿,就等于挖他老祖坟的土!再忙再累,他也没停止过。”我的拙文《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被日报评为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征文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是我与《信阳日报》往来最为活跃的时期。在《信阳日报》香港回归征文中,我只有71字的小说《一枚雕玉》得以发表,在报纸上留下了美好的纪念。《一路风光集云山》、《梦萦鸡公山》、《重登邙山》、《茶乡船石》、《董家河有个孩子王》、《永葆信阳毛尖长兴不衰》等稿件均在日报发表。翻开我出版的3本诗文集,日报、晚报选登我的文稿也是历历在目,可以看出日报对我的关爱和支持。
我晚年仍在为《信阳日报》奉献余热,我的《古稀登泰山》、《我心中的战斗英雄张计发》、《我爬平山塔》、《浉河新八景》等诗文仍在日报、晚报分别刊发。《信阳晚报》聘我为“老年记者”,我所刊发的诗文、书法,在广大读者群中也产生良好口碑。2011年,《信阳日报》为我作了文学作品专版,前不久,《信阳晚报》又作了“大家”和书法“收藏”两个专版,均给了我很大的荣誉。
《信阳日报》对我的关注,又以名家们来相提并论,让我愧心难当。我的子女也非常感谢《信阳日报》,并鼓励我:“努力吧!老爸,为了《信阳日报》老骥伏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