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涛 通讯员 吴炳辉 蔡丽
1月26日,正月初二晚上10时32分,一辆冀J牌照的货车从河北省沧州启动,装载着2000个医用护目镜,火速赶往800多公里外的信阳市潢川县。
得知货车出发的消息,一直悬着心的黄久生稍微松了口气。从一得知老家紧缺医疗防护物资,他立刻决定去寻求相关物资。“手机上传来疫情信息越来越紧急,家乡的医疗防护物资告急。”1月25日晚上,56岁在家过春节的黄久生坐不住了,他悄悄拿起车钥匙,独自驾车从潢川县双柳树镇出发,开车连夜赶赴郑州寻求相关物资。
黄久生是干建筑的,问哪里有建筑材料、有工程队,是没得问题,可是现在买医疗物资却把他难住了。黄久生在朋友圈广发信息,四处动员,打电话发动朋友帮忙寻求物资。
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消息一个一个传来。新乡市长垣县的一位医疗器械经销商有3000多只口罩,但不准备对外卖,以备职工以及家属使用。黄久生立即拨通该公司负责人电话:“这是我准备捐赠给老家的,潢川县离武汉非常近,疫情防控压力巨大,请您千万支持!”黄久生的拳拳爱乡之心打动了对方,立刻决定出售这3500只口罩。随后,对方得知黄久生是义务赡养家乡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全国道德模范,深受感动,把最后库存的350只也全部装运上车。
口罩买到了,960瓶手消毒凝胶、100支电子体温计装货上车了,从各地紧急发往潢川县。与此同时,黄久生捐赠给武汉红十字会的30000双灭菌手套也已从江苏扬州购买到,也在运送途中。
最难求的医用护目镜也有了好消息,河北沧州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答应发货,可是需要黄久生派车到厂里提货,这一来一回颇费时间。“防控工作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对于一线的医疗工作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与时间赛跑。早一秒送来防护物资,就能早一秒发挥作用,帮助更多的人!”黄久生立即请当地朋友帮忙,从沧州当地高价包车,连夜赶赴信阳,再安排车辆运回潢川。
此时,已经24小时没合眼的黄久生舍不得去休息,每隔一会就打电话询问运送情况。当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要不要留几个给家里人备用,黄久生一下子就生气了:“知不知道现在信阳疫情防控形势多危险?知不知道保护一个医务人员就能救一大片的人?不留,一个都不准留!要把物资给最需要的人,自己注意一些,出去少一点,手洗勤一点。”
在得知河北送货的司机停在郑州不走了,黄久生心急如焚,赶紧把工地买菜的车派到高速口接着转运,确保在1月27日把物资送到定点医院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2003年非典防控,镇政府遇到了困难,没有钱买口罩、消毒用的石灰等,久生知道后,虽然他当时工地干的很小,几乎运转不开了,一听说老家需要帮助,立即东拼西凑13万元现金,亲自送到镇党委书记手里,当时书记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听说黄久生连夜为家乡筹集防护物资,同乡的余辉深情地说。
回报家乡父老,帮助更多的人,这是黄久生永恒不变的初心和人生底色。作为全国道德模范的黄久生,6岁那年,母亲永远离开了黄久生兄妹三人,生活难以为继,父亲只好把2岁的弟弟送给别人,自己挑着修锅补盆的担子,常年在外奔波,他与4岁的妹妹在家相依为命。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帮衬着他们长大,报恩的情怀从那时开始在黄久生的生根发芽。
身怀感恩的黄久生,在政府的引导下,33年来,每年过年都来到他捐建的双柳树镇敬老院、赡养老人、承担他们生老病死的费用,他成了家乡“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同时,他捐建希望小学,修桥修路、安装自来水……为家乡捐款达1000多万元。2016年起,黄久生在镇上设立助学金,每年向优秀学生颁奖,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先后资助近200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2017年9月,中共潢川县委成立了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任命黄久生为书记。党组织成立后,散居在郑州市的农民工党员像石榴籽一样凝聚在一起,这些流动党员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近些年,党工委帮助大别山区15000多名农民工兄弟端上了“金饭碗”,其中5700多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可以为家乡带回5亿多元的劳务收入,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就业一群,脱贫一方”。
善行温暖人心,大义广为流传。行善无数的黄久生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父老乡亲对我的养育之恩相比,和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关爱相比,我做的实在微不足道。我永远都是那个晏岗村出来的农村娃!永远都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永远坚守用实际行动回报父老乡亲养育之恩的初心!现在家乡遇到困难,我更是责无旁贷!”面对众多荣誉,黄久生坦然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