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李晓玮 冯芸 陈小平 侯皓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这首土地革命时期从河南商城传唱开来的革命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高举党的旗帜,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北京。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召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赶考”誓言。
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即将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2013年7月11日,还是西柏坡。审视历史和未来,习近平再提“赶考”:
“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赶考”的历史进程中。贯穿其中的,是深切的忧患意识,是治党的责任担当。不断发展的,是对不同阶段任务的深邃思考,是对不同时代命题的深刻把握。
2014年春天,全国的目光汇聚河南。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兰考,正是因为,这里安放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伟大灵魂,孕育着我们党在“赶考”路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精神力量。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总书记的话语犹如阵阵春雷激荡回响,激励着河南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推进。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让党的旗帜在中原大地高高飘扬。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壮阔历程,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把握历史大势、引领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然而,在不断推进的历史征程中,党的地位、环境和任务不断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2014年3月18日,大地回春,桐花含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专门讲到了两面“镜子”——
“要引导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差距中增添动力。”
“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书记严肃指出,“现在我们党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更突出了。问题出在哪儿?我看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
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新境界。“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河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紧跟党中央令旗走。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肇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以正风反腐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践行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
正方向、强筋骨、革顽疾、挥利剑、织铁网。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中原大地不断推向前进。
挺起精神的脊梁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习近平
理想指引政治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管党治党,首先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挺起精神的脊梁。
今年“七一”前夕,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走进焦裕禄干部学院兰考讲堂,以《坚持真“学”实“做”、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为题,为全省800多名县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
“用党章党规规范言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做合格党员,保质期也是一辈子。今天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一时合格不等于永远合格。”谢伏瞻的话语言近旨远,令学员们深思。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河南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为党员干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
补足精神之“钙”,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授课,帮助党员干部打牢思想之基、把稳方向之舵。各级党委密集举办集中轮训班、专题研讨班,学习热潮处处涌动,理论的思考在学习中升华,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闪亮。
河南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创新学习形式,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研究制定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述学指标考评办法,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补足精神之“钙”,党性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河南以习近平总书记联系指导兰考为标杆,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学。省委书记带头,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党委书记全部到基层支部讲党课。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宣讲团巡回宣讲300余场,直接听众超过20万人;27万多名党员通过“两学一做”微信公众号在线学习,近10万名党员参加“两学一做”微型党课比赛……全省党员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让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精神入脑入心、化为自觉。
细照。中原大地孕育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不仅是享誉全国的红色资源,更是全党宝贵的精神“钙源”。在“三学院三基地”,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以历代先贤、革命先烈、时代先锋为镜,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洗涤了心灵,明确了使命,增强了动力。
笃行。河南省委多次召开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部署工作。省委组织部选派督导组,明确了重点督导内容,实地调研、明察暗访,定期对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进行专项督导。
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践行先锋标准,岗位建功立业”主题实践活动,在持续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上,在脱贫攻坚一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转型发展攻坚战中,践行新发展理念、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一次次理想信念的“补钙”“加油”,犹如熔炉淬火,祛除“杂质”,“提纯”思想,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造了优良环境。
把好干部选拔使用起来
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
——习近平
2016年12月2日上午,省人民会堂三楼多功能会议室里气氛严肃。河南2016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责述廉会议正在进行,主考官正是省委书记谢伏瞻。
“作为市委书记,你如何管好干部带好队伍?”谢伏瞻向一名市委书记发问。随机抽题,当面考问,现场作答,直指“关键”。
扭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突出一把手这个“关键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树立了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鲜明导向。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的方针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真正把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拔使用起来。
着眼选准考实,构建“三考一库”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看德才、看经历、看业绩,注重向一线倾斜、从一线选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在入口上择优选拔,在出口上凭绩任用,优先选拔具有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或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优先选拔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中成效明显的干部,优先选拔年富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干部。
突出真管真严,实行“两审三查一晒”,对干部“过筛子”。关键岗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巡视巡察结果“凡提必用”,坚决防止“带病提拔”。
2016年,河南顺利完成涉及全省18个省辖市、157个县(市、区)、1808个乡镇党委班子的换届任务;今年上半年,有序推进8个省辖市和全省县乡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实现了换届工作风清气正。
筑牢执政之基
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习近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
河南把基层党建摆上更加突出位置,重心下移、人员下派、资源下沉,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在漯河,社区大党委成立后,“小社区”变成了“大家庭”,社区工作不再居委会“一肩挑”,群众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河南探索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家庭农场等建立党组织,在街道社区推广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在非公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采取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方式,推动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
——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翻开三门峡市陕州区郭家村的党员积分表,申军波做的每件好事都一一可查:捡到一块篷布交回失主积2分;帮村民处理喉咙里的鱼刺积2分……郭家村按照党员情况,设置25个加分项和10个扣分项,定期公示,让群众监督。
走出机关、结成对子、融入基层,河南以创新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载体为突破口,用真情服务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补齐基层党建短板。
河南新建、改扩建城市社区活动场所649个,建设1.9万余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强建牢基层党建主阵地;总结推广兰考“六步工作法”,累计整顿1.4万余个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
——驻村第一书记决战脱贫攻坚。
河南选派2.6万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对所有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在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建强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美化村容村貌,充实村民文化生活,给所驻村带来了新变化。
基层组织活力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越夯越实。
钉钉子抓作风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习近平
作风问题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任其蔓延必将积重难返,唯有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才能标本兼治。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此为发端,一场涤荡神州的改进作风大潮洪波涌起。
从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到坚决反对“四风”,再到“三严三实”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河南力促作风转变的钉子愈钉愈牢,鼓点愈敲愈响。
转作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是切入口。河南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若干意见》,从7个方面作出20项具体要求。省委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形成强大“头雁效应”。同时,河南紧盯关键节点,大事管得住、“小事”不放松,以真管真严的魄力、长管长严的定力,在中原大地激浊扬清,力克顽疾。
转作风,狠刹“四风”是关键点。河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为主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转作风,“三严三实”是硬标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专题教育中,河南紧扣问题导向,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个清单”,强力推进整改落实,不断开辟作风建设新境界。
这是一次党风政风的全面净化——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希望办好的事情做起,河南下大决心清理整顿,破除了曾经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刹住了曾经屡禁不止的歪风邪气,以钉钉子精神扎扎实实整改,赢得群众真真切切的掌声。
这是一次正风肃纪的刮骨疗毒——
5年来,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不严不实问题,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抓重要时间节点、抓手段创新、抓明察暗访、抓通报曝光,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持续释放铁面执纪、越往后越严的信号。
这是一次执政党形象的自我重塑——
5年来,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感到党内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正常化了,少了文山会海、虚话套话的羁绊,没了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的负担,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用在了联系群众、干事创业上,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改进作风初见成效。然而,“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没有调研行程单、没有提前打招呼、没有迎候陪同,今年4月5日,省委书记谢伏瞻来到周口商水县汤庄乡西赵桥村,暗访脱贫攻坚。“如果连你这个乡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是多少都回答不上来的话,就说明你心中没数,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到重要议程上来。”谢伏瞻直奔基层、现场检查,不讲情面地批评,让闻讯赶来的县乡干部脸红心跳、冷汗直流。
针对脱贫攻坚中暴露出的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我省以“五查五促”为载体,大打一场革除作风顽疾的攻坚战。
“要将脱贫攻坚作为对当前工作方式的一次审视、对领导干部作风的一场大考。”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议上严肃指出,“转变干部作风,要从‘面上贴花’转到‘细致绣花’上来,知耻后勇、狠抓落实。”
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河南各级党员干部沉下心来、干在基层,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和责任“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组严格的“考试”中,巡查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河南脱贫攻坚成绩令人欣慰,尤其是各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夯实责任,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铸成了坚强战斗堡垒。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河南的作风建设集“赞”无数。河南省纪委连续3年围绕党员干部作风状况的调查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被访者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状况满意度分别为79.4%、84.4%、87.7%,这表明党员干部作风在持续好转。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习近平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时代特征。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宣示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坚强决心。
党中央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河南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纪严于法、纪挺法前,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严惩彰显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立案、处分了一批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抓早抓小,防止小错变大错、小患成大祸。2017年前7个月的数据显示,给予纪律轻处分的占处分总人数的80.5%。
巡视形成震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巡视是一把利剑。河南深化政治巡视,如期完成了对九届省委319个巡视对象的全覆盖。十届省委已开展两轮巡视,涉及12个省辖市、22个县(区)。
既有巡视全覆盖,又有派驻全覆盖,巡视、派驻相互配合,实现监督无禁区无盲区。今年,河南省纪委39个派驻纪检组进驻全部111家省直部门,犹如39个“探头”,发挥着日常监督作用。
巡察传导压力。2016年4月,开封杞县化寨村村支书朱仁民遭到了“当头棒喝”。他在2014年利用职务便利,以困难户的名义申请领取了国家危房补贴资金5000元。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谁知时隔两年后,开封市委巡察组翻出了他的“老账”。
2014年中央巡视组对河南巡视和本省巡视发现的问题,90%以上来自基层。“蝇贪蚁腐,其害如虎。”2015年,河南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实现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监督无死角。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辖市所属县(市、区)平均开展5轮巡察,巡察基层党组织10721个。十届省委成立后,巡察基层党组织3599个,基层生态风清气朗,党员干部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在河南,不敢腐的氛围已经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树起道德高线,筑牢纪律底线,“赶考”路上,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慎独慎微,争做时代的劲草、真金。
让制度成为硬约束
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笼子收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
——习近平
善除害者查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达50多部,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这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由“重点治标”走向了“重点治本”。
河南积极回应现实需要,以“4+4+2”党建制度体系为基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严格制度执行,一级抓一级,层层压实责任,使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党内政治生活严格严肃。
1981年,时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黄克诚的《关于党风问题》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抗战时期,毛主席用电台指挥深入敌后、编入国民党军序列的八路军的抗战工作,“嘀嗒、嘀嗒”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全军同志都无条件、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性地自觉自愿积极执行。
简单的“嘀嗒”声,就使得全党团结如一人,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正是源于延安时期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
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坚决反对庸俗哲学和好人主义,形成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让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管党治党责任越压越实。
河南省委出台《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决定》,绘制了河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划图;相继推出落实主体责任清单、领导干部落实主体责任全程纪实、问责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始终拧紧管党治党的责任“螺丝”。
干事创业激励导向更加鲜明。
“被召回的滋味不好受,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去年年底,伊川县3名工作考核不达标的乡镇科级干部被召回。他们在学习培训后,被分配到临时性岗位接受锻炼。
河南对为官不为,惰政、懒政亮“红灯”,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作后盾。出台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监督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2015年以来,全省共调整“下”的干部2052人,其中厅级37人、县处级497人。
制度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河南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让全省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感受到纪律的“高压线”,不敢越雷池一步。
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习近平
行近兰考。在106国道和310国道交叉口,远远地就能看到巍然屹立的焦裕禄铜像。当看到那清癯的身姿、深情的目光、风发的意气时,仿佛就能听到焦书记的呼吸和心跳:我在!
他一直都在,播撒下精神之种,然后化身千万。
伴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河南正在努力锻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干事业的那股“拼劲”。
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穿黄工程充水试验正式完成,作为建设者的陈建军忍不住热泪盈眶。
凭着一股子勇夺“娄山关”、突破“腊子口”的劲头,他率领党员突击队在极短时间内,攻克地下连续墙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关,一举啃下穿黄工程这块最硬的“骨头”。
何止是陈建军的团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党旗飘扬。河南5万多名移民干部,组织移民搬迁193批,16.54万人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创造了中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丹江千里润北国”的时代赞歌。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抓工作的那股“韧劲”。
“下乡驻村五年多,酸辣苦甜都是歌,千辛万苦不言悔,写好党员先锋歌。”这是从“厅官”到“村官”的吴树兰的驻村心路历程。
连续一周帮奶农拉牛搬家,年近六十的她累倒后又爬起;为跑成项目,她在北京一宾馆门口守了11个小时,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只怕与专家擦肩而过。
水滴石穿唯坚韧,绳锯木断是执着——
许昌市建安区前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子贤,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坚守奉献了36年,从青丝变白头;
平煤集团的老院士张铁岗,为破解瓦斯治理难题,40多年如一日,埋首矿山煤海刻苦攻关;
以花甲之躯绑满防护装备的排爆专家王百姓,28年里与死神博弈,与危险抗争,无数次生死只在一瞬间。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对群众的那股“亲劲”。
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原书记燕振昌留下的93本日记,宛如一部水磨河村凤凰涅槃的史书。日记上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要让村民过上有房住、走好路、能读书、有玩处的安生日子。
2014年12月12日凌晨,水磨河的“燕子”飞走了。为他送行那天,恸哭之声响彻十里八村,村民们最后一次陪着燕振昌走过了村中学、小学、养老院、文化广场……“老书记,你再看看啊,你的承诺都做到了!”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南阳的白河畔有一位“三多”局长陈增喜。作为主抓农业科技的干部,他有一个习惯,每次下乡见到群众就主动递名片。
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有了前“两多”,下乡自然多。只要求助电话打过来,无论何时何地,他马上直奔田间地头。同事们评价说,帮扶一次群众不难,难的是35年来帮扶不断;乡亲们评价说,“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俺们跟他掏心窝子。”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这支队伍继往开来的那股“心劲”。
在济源的王屋山上,有座巨型雕塑:精神矍铄的老愚公带领众人,挥舞着镢头和巨斧,劈山开路,一往无前。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河南党员干部的生动写照。
“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在中国高铁运行版图上,河南书写的“米”字独领风骚。
行笔间,是居“中”不让,支撑全国区域发展大局的雄浑气象;落笔处,是夯实基础、泽被后人的历史担当。
五年时间——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名头”响起来了,航线密织天际、产业竞相“落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扛回来了,创新大潮涌动、人才于斯会聚;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盖头”掀起来了,改革持续深化、开放高地隆起;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批下来了,构建大都市区、打造新增长极;
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批多年想办办不了的要事,一件件地成为现实。
成就背后——
党员干部想得最多的是干事,谈得最多的是发展,“白+黑”、“5+2”、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已成常态。
“许下的诺言不兑现,那将丢了党的脸面,失掉百姓的信任,就是十个我也承担不起”“粗萝卜细丝儿,咱从小处做从细处干,不怕弄不成”……他们这样说。
活着的时候,将昔日穷山沟变为国家4A景区,死后还要用自己的骨灰去壮山里的竹子;吃苦在前,吃亏在前,想方设法帮群众致富,夜以继日赶工程进度……他们这样做。
“赶考”路上,正是他们,河南539万党员,继前人之业,尽今人之力,辟后人之路,用行动扛起责任,用担当诠释忠诚。
中原山河壮,党旗别样红。
“赶考”未有穷期。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再次强调,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今年的8月16日,是焦裕禄95周年诞辰。焦书记当年亲手栽下的“焦桐”,已守望这方水土55个年头。
8年前,总书记满怀深情,在距离“焦桐”不远处,也亲手种下一棵泡桐。兰考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为“习桐”。
如今,“焦桐”挺拔,“习桐”伟岸,桐林如海,郁郁葱葱。
“焦桐”与“习桐”相互守望,就像是鲜红的旗帜,召唤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原载自9月18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