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1月9日讯(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涛)“他们不会水,只好匍匐在冰面一点一点向前挪”“我赶到的时候,有个人在冷风中等我,冻得直哆嗦”“当我在温暖的工棚里看到孩子的时候,泪水止不住地流”“经过交谈,我才知道我儿子是他们救起来的第六个人了”……1月9日上午,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李女士对记者讲述这两天发生的事时,字里行间浸透着感动,“他们都是信阳人,是我们的大恩人,我和家人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那一张张脸庞。”
时间倒回至1月7日下午4点左右,今年19岁的丁丁(李女士的儿子)考完试,像往常一样乘坐地铁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河水库边散心。冬日的水库尤显宽广,加上被阳光映照着的水上冰,景色格外迷人。一股莫名的冲动,丁丁朝着水库中央的位置行走在冰面上。
“北京今年的天气比较暖,水库的冰很薄,他走了不到100米,冰就破了。他会游泳,所以当时没有呼救,手冻僵了就用肘往冰上爬,可水面上的冰一截截得破,不一会他就体力透支了,只好呼救。”李女士依据丁丁的回忆告诉记者,由于事发地点很偏僻,那时的丁丁甚至已经绝望。
“您儿子掉进冰窟里了,我们已经救上来了,请您马上过来……”接到电话时,已是下午4点30分,李女士已记不清楚当时的心态如何,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赶往事发地点。到达沙河水库,已有一人在寒风中等候在路口,跟着他来到一个简易工棚。工棚不大却很暖和,棚内炉火烧得正旺,李女士一见到身上捂着大衣和被子的儿子,二人抱作一团,泣不成声。随后,丁丁被送往医院。经诊断,丁丁除了血液指标稍微有一点不正常,没有大碍。
1月8日上午,李女士买了一些熟食,将几千元感谢费装进红包,带着丁丁来到工棚。“直到第二天上午,我才真正认清他们每个人的长相,看清楚他们艰苦的生活环境,知道他们都是河南信阳人。我给他们红包,我说到哭他们都不收,对于一直被感动着的我来说,除了感谢他们,还要让儿子记住他们,他们是我们的大恩人。”
根据李女士提供的号码,1月9日中午,记者联系到参与救援的沙河水库工作人员赵应书,了解了当时的救援场景。“当天下午4点,我和顺星开着船,正在清理水库水面上的垃圾,听到有人呼救就赶紧调转船头过去。由于事发地点有很多冰,我们的船靠不过去,只好把船停在岸边。”赵应书讲述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我们都不会水,我体重比较轻一些,只好匍匐在冰面一点一点向前挪,可是每挪一步都能听到冰破裂的‘咯吱’声,眼看着孩子快不行了,顺星到船上找了个我们清理垃圾的工具,用长长的竹竿带着网兜慢慢把他弄起来。”
细聊一番,记者得知,在沙河水库,有10多名信阳籍的工人。救人者为43岁的赵应书和20岁的刘顺星,同为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人。“我在这工作6年了,看护管理水库,清理水面和地面上的垃圾。算上丁丁,我们已经在这里救了六个人了。说实话,我觉得这事搁谁都不会不管的,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再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一样会毫不犹豫地冲去救。在外务工,我们也要树立咱信阳人的光辉形象吧……”电话中,赵应书说到现场时紧张万分,聊到家常时笑意满满,无不透着质朴。
记者手记:采访的感动
采访中,无论是与李女士还是赵应书通话,记者都多次被感动。
感动于舍己救人,是一种本能。当看到落水的丁丁时,赵应书与刘顺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会不会水,而是毫不犹豫地冲到冰面上。能在看见别人有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全然忘记自身安危,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名族见义勇为的真谛。
感动于不求回报,是一种奉献。外出务工,生活艰苦自不说,家里条件自然一般,眼瞅着要过年,事主给的几千元红包,完全可以让这个年过得更滋润一些。然而,在他们看来,拿了这回报,心里将会不安,做这样的事,就从没想过要报酬。
感动于一次奉献是价值,多次奉献是真善美。10多名信阳籍工人组成的务工队伍,几年来,救下6名落水人。仔细询问你会发现,每一次事件都惊心动魄。是怎样一种精神,令每一次事件在他们眼里都那么平常呢!
感动于一次事件牵出的满满正能量。在与李女士的交谈中,除了救自己儿子的人,她曾多次提到寒风中等候的工人、将车里空调调整到最大的司机、半夜告知化验报告的医生。在她眼中,每个人都给了她温暖。
感动于李女士怀着的一颗感恩之心。一袋熟食、一个红包,其实,李女士的侧重点只是那句看似简单的“谢谢”。采访中,李女士多次表示,希望赵应书、刘顺星的家乡人知道:他们是好人,他们很棒!